打开地图我们不难发现,中美之间有一条特别近的航线,那就是直接横穿太平洋。可实际上,没有一架飞机是从那儿走的,真实的中美航线更是沿岸绕了一大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太平洋上有什么,竟令中美航班畏之如虎?目前的中美航线,又是否真的绕路了呢?
其实,在太平洋上还真有三头怪物,使得中美航班不得不绕路。
第1头怪物叫距离。
作为世界上最大也最深的大洋,太平洋左右宽度能达1.9万公里,这个距离对飞机和飞行员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早年间制定航线的时候,飞机制造技术还不成熟。虽然是双发发动机,但是如果有一个坏了,那么飞机就得在短时间内找地方停靠,进行维修避免事故。
最初的时候,这个短时间是一小时,现在随着技术进步,这个时间扩张到了两小时。不过这对于茫茫大海来说,还是杯水车薪。试想一下,如果飞机在飞越太平洋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路上又无处停靠,那结局只有一个,就是坠入海里。
2009年法国航空447号航班,就是最好的例子。据另一架航班的驾驶员所说,当时只看见眼前出现了一道白光,然后不过五六秒白光就坠入了海里。飞机上的乘客遇难了,就连飞机残骸都无处打捞,直到两年后,法国相关部门才宣布找到了黑匣子。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反倒只是海上遇难航班的一个小小缩影罢了。
第2头怪物叫天气。
虽然说空难大多不是单一的天气因素造成的,但是恶劣的天气仍旧是飞机飞行的重大安全隐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强气流、暴风雨、大雾、冰雹以及雷电等等。
其中中美洲航空110号班机、美国航空1420号班机,以及西加勒比航空708号班机,就是在暴风雨环境中出事的。荷兰航空4805号班机、泛美航空1736号班机则是因为大雾酿成悲剧。
这等极端恶劣天气,在陆地上往往比较少见且可以预测,可是在海上就要频繁且难以揣摩的多了。而且在海上低空飞行的时候,还会出现盐雾等情况,这又加大了海上飞行的危险性。
如无意外,人们是不愿意在海上长距离飞行的,那变幻莫测的天气属实令人感到恐惧。
第3头怪物叫效益。
很多人都觉得,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所以横跨太平洋,能够规划出最近的中美航线。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因为地球是球体,所以这里比较的其实不是直线,而是弧线。
从平面地图上看,横跨太平洋要比从白令海峡走进得多;可是从球体角度看,从白令海峡走才是最近的。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大圆航线,也被称作航线性价比之王。符合大圆航线的路线才是经济效益最高的,目前的中美航线便是如此。
除此之外,细心的朋友应当也发现了,从中国到美国和从美国到中国,其实走的不是一条航线。这是因为在北纬35度至65度间,有一条高空急流带,从中国开往美国的飞机,走这里堪称是在走空中高速公路。
从美国往中国来的飞机就不能走这里了,因为恰好逆风,只能根据高空气流带将航线进行调整。
所以说,别看目前的中美航线从地图上看起来比较远,实际上却是最经济划算的,安全性还有保障。
当然,未来随着飞机越来越多,也不是没有在太平洋上规划航线的可能性。不过这首先就得解决上述几个问题,我们不妨大胆地设想一下。
距离问题比较好解决,可以深入研究单发发动机,拓宽及飞行距离,也可以在太平洋上建立中转站,保障飞行。天气问题比较困难,恐怕只能将目前的飞机进行更新换代,增强其抗干扰性才有希望。至于效益问题,其实也不算困难,只要技术上能克服,未尝不能在太平洋航线上开发其他的利润点,比如观光之类。
总的来说,要想开拓出太平洋航线,关键是还得在技术上实现突破,这也再次证明了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另外,大家也应当正视飞机这种交通工具。很多人觉得飞机很危险,一旦出现意外就难以生存,这的确是事实。可实际上任何一种交通工具都是有风险的,而且如果数据的角度来看,汽车和火车等工具的安全性要远低于飞机。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飞机和航线恐怕都会不断出现,这值得我们共同期待,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将会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多彩。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来留言区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