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县级市,隶属于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古称昭阳,又名楚水,历史悠久。南荡遗址文物证明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兴化就有人居住。兴化建县始于公元920年,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划海陵县北设招远场,不久改招远场为兴化县。1987年12月兴化撤县建市。
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地区腹部。地处北纬32°40′~33°13′,东经119°43′~120°16′。东邻大丰、东台,南接姜堰、江都,西与高邮、宝应为邻,北与盐都隔界河相望。境内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政区东西最长、南北最宽各55公里。总面积2393.3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949.65平方公里,水面积443.7平方公里。兴化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常年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气候资源十分丰富。
2015年兴化市再次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位列第67位,自2007年以来,兴化市已连续七年进入百强县行列。
兴化古称昭阳,又名楚水,历史悠久。南荡遗址文物证明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兴化就有人居住。春秋、战国时期为吴楚之地。周慎靓王时为楚将昭阳食邑。秦为九江郡地。汉至隋唐历属临淮、广陵、江都。兴化建县始于公元920年,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划海陵县北设招远场,不久改招远场为兴化县。故有昭阳古邑、海陵旧址之称。北宋时期,初属扬州,改隶泰州。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升高邮为承州,割兴化而属之。明清时代属扬州府高邮州。1912年废府制,兴化直隶江苏省。1941年2月兴化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隶属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苏中行政委员会,苏中第二行政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曾建立过兴东县、溱潼县、沙沟县(市),后撤销并入兴化(一部分并入东台、泰县)。1948年12月,兴化解放,属苏皖边区二专署领导。1949年5月兴化隶属苏北扬州专区。1950年1月兴化隶属泰州专区。1953年1月泰州专区撤销,兴化隶属扬州地区。1983年3月扬州地区撤销,兴化属扬州市。1987年12月兴化撤县建市,仍属扬州市。1996年隶属新设立的地级泰州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地区腹部。地处北纬32°40′~33°13′,
兴化市位置
东经119°43′~120°16′。东邻大丰、东台,南接姜堰、江都,西与高邮、宝应为邻,北与盐都隔界河相望。境内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政区东西最长、南北最宽各55公里。总面积2393.3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949.6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1.46%,水面积443.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54%[3]。
气候环境
兴化市地处江苏中部江淮流域里下河腹部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常年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气候资源十分丰富。夏天温高雨多,但炎热不长;冬季寒冷干燥,但严寒日不多;春季冷暖变化大,多过程性天气;秋季凉爽,降温较迟。
兴化市年平均气温15.0℃。1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1.9℃;7月为最热月,平均气温27.2℃。年平均降水量1032.3毫米,年平均雨日(日雨量≥0.1毫米)109天;年平均降水量1032.3毫米,年平均雨日(日雨量≥0.1毫米)109天;每年6—7月份江南梅子成熟季节,常有一段阴雨天气,称为梅雨,兴化市平均入梅期为6月20日,平均出梅期是7月10日,梅雨量平均为240毫米,但各年多寡不一。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市耕地12.7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4.92 公顷, 园地812.11公顷,比上年增加0.91公顷,林地1185.66公顷,比上年减少0.94公顷, 草地8.86公顷,比上年减少0.16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5.3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19.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铁路、农村道路、公路、港口码头、管道用地)6510.76公顷,比上年增加253.75公顷,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4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484.59公顷;其他土地(设施农用地、田坎)3642.46公顷,比上年减少33.39公顷。
矿产资源
兴化市境内有石油、天然气、地热、矿泉水等矿产资源。油、气、地热开发价值高、潜力大。石油、天然气储量较大,经中石化华东石油局和江苏油田30多年的石油勘探,发现边城、周庄、茅山、刘陆等断块油田,石油赋存在新生界下第三系戴南组Ed地层中。陈堡地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00万吨,是江苏最大的陆上整装油田。中石油近年也在兴化市合陈、戴窑、永丰、大营、新垛、老圩、安丰、海南、陶庄、大垛、获垛、昌荣、林湖、竹泓、垛田、临城、开发区、张郭等18个乡镇,初步勘探有较大的石油、天然气储量,浙江油田分公司现已在合陈地区正常开采。兴化市各油田已达到年产近50万吨石油的能力。地处主城区有一含溴含锶偏硅酸复合型矿泉水,品位独特,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全省仅此一家。随着开发地热资源热潮的兴起,兴化市在城区乌巾荡地区、戴南镇永丰地区勘探成功两口优质的地热井。
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6.41亿元,增长10.0%(可比价,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62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67.93亿元,增长10.7%;服务业增加值304.86亿元,增长11.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3107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85亿元,增长10.6%。
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4.1:40.2:45.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升2.8个百分点。
2015年,全年共完成财政收入70.82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85亿元,增长10.6%,基金收入12.78亿元,下降27.9%,上划中央级收入17.19亿元,下降10.3%。财政支出97.67万元,增长7.2%。
第一产业
2015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93.62亿元,增3.4%。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64.30亿元,增长5.4%。粮食总产量142.53万吨,增长0.1%,实现十二连增,蝉联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先进)县(市)。棉花、油料产量有增有减,其中,棉花产量4293吨,下降56.0%,油料产量41306吨,增长12.9%。
生猪出栏59.80万头,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68.7%,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家禽出栏1132万只。水产品总产量30.0万吨,增长2.4%。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2.2万亩,设施渔业面积0.55万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8万亩。
第二产业
2015年,全市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67.93亿元,增长10.7%。其中,工业增加值230.41亿元,增长10.6%;建筑业增加值37.55亿元,增长11.6%。
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83.60亿元,增长17.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1557.46亿元,增长17.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168.87亿元,增长18.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90.04亿元,增长15.4%。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1262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不锈钢产业完成产值810.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1.2%,同比增长17%;机械铸造产业完成产值236.6亿元,同比增长17.8%;食品加工产业完成产值214.5亿元,同比增长19.4%。
2015年建筑业从业人员13.37万人,比上年增加1.55万人,施工面积3838.33万平方米,增长18.5%,建筑业营业收入197.22亿元,增长32.2%。
第三产业
2015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61亿元,增长10.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2.78亿元,增长10.4%;住宿餐饮业21.83亿元,增长10.7%。按所在地分,城镇零售额145.64亿元,增长11.9%,乡村零售额8.97亿元,下降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