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探索太空已有数十年之久,从最初的无人探测到载人航天,人类经过多代人的努力建设,载人航天已经成为了目前常见的航天任务。宇航员作为载人航天任务中最重要的一环,从选拔到学习,再从理论到实践,培养一名合格且优秀的宇航员往往需要国家付出大量的资源与时间。
每一次航天任务都是生与死的考验,宇航员在太空中需要完成许多的任务同时还得保证自己的安全。如果是长时间的空间站工作,他们还将面对孤独,必须要直视自己的内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对于宇航员来说,他们承载的是国家的希望,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力量。
宇航员之路
许多人小时候可能都会被人问及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如果说想要当上宇航员,那么你将踏上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而这条路并非常人所及。
众所周知,太空的环境非常复杂多变,还存在一些潜在威胁,宇航员的选拔必须精挑细选才能够保证在每一次的任务中都能安然无恙。如果想要成为宇航员,首先必须得经历基本的训练选拔。
其中的基本训练包括体质锻炼、理论知识教育、心理训练、特殊环境因素耐力以及适应性方面的训练、生存训练等等数十项训练。
可以说培养宇航员就是在培养一名全能的人才,当然,针对不同的任务计划在细节上会有不同。例如飞船驾驶员和任务专家,两者在训练内容上就会更多,而且时间更长。通常来讲,一名宇航员的训练时间在两年以上。
以中国为例,所有宇航员都必须经历预备航天员选拔、训练期航天员选拔和飞行乘组选拔3个阶段。早期作为飞行专家升空的航天员除了在基本的政治素养和思想作风上有着硬性要求外,还必须要有强健的体能、优异的飞行技术以及丰富的飞行经验。
在第一阶段中,宇航员主要会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了解飞行器的基本结构;第二阶段则会进行专业的技能训练,除了基本的飞行训练外,还要熟悉飞船的工作原理和模式;到了第三阶段便会让宇航员在模拟器上进行模拟训练,通过实景仿真来锻炼和考察他们的判断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
在经过3-5年的训练学习后,宇航员才有可能成为航天任务中的候选人员。可以说在此期间的训练学习中,他们在学识和能力上都是万中无一的精英。
出舱建设
载人航天有个非常重要的目的便是空间建设,通常来说,一个国家想要在外太空上长期建设发展离不开空间站。从空间建设方面来讲,空间站不仅是宇航员休息的地方,也是许多科学实验项目的进行地,同时还有许多战略意义。空间站的建设决定了未来外太空探索的长期有效性。
出舱活动便是空间站宇航员最常见的任务之一,以神舟十二号的任务为例,不同于神舟七号的简单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的出舱任务时长更久,也更为困难。任务计划需要宇航员对天宫空间站进行机械臂安装,并在安装完成后进行调试,同时也是试验新型舱外服的一次契机。
太空中是完全的真空状态,向阳面和背阴面的温差相差几百摄氏度,同时还伴有强辐射及完全失重状态。出舱行走和任务活动无疑在考验着宇航员的内心,以及航天服的可靠性。不过我国现代的新型宇航服已经做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面罩玻璃的多重隔热和镀金处理能够有效抵御太阳光的危害。
同样的以天宫空间站建设为例,宇航员们在舱外进行机械臂安装时,还需要一名随同宇航员进行协助。两名航天员出舱时,舱内人员还要对机械臂进行操作。其中宇航员遇到的可能风险会有因运动造成的碰撞问题,不过对此会有一个急停装置用以保险。
出舱活动的过程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可能会导致任务出现问题,这时便需要依靠宇航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顽强意志去对抗风险问题了。
应对措施
太空任务肯定是有一定风险的,这个毋庸置疑。不过相关的科研人员也都未雨绸缪,早就有过相关的设计方案,以此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以天宫空间站为例,机械臂可以通过宇航服的脚部固定来辅助宇航员的出舱活动。在出舱活动中,宇航员的躯干都会系留一根像脐带一样的绳子。这条绳子与飞船相连,是宇航员的安全绳,如果宇航员在任务中没有抓紧,脱离了宇宙飞船后,只需要顺着绳子爬回去就行了。
考虑到外太空的恶劣环境,一般材料在外太空中根本无法使用,而安全绳是多种复合材料进行特别处理编织而成。这种方法在国际上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保险方案,人类早期的舱外活动很多时候也会由于安全绳的长度不够,以至于宇航员活动范围会受到限制。现在的安全绳长度已经能够保证宇航员的自由活动了,任务进行起来也更加的方便。
除了安全绳,现代航天员穿着的宇航服还带有小型喷气动力装置的喷气背包。这个装置的关键部分在宇航员的背部,内部置有高压气体,以及数个微型喷嘴。该装置的设计可以必要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按钮,让高压气体喷出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实现对宇航员的姿态调节。这种气动装置在宇宙的特殊环境中只需要微小的作用力便可以让宇航员实现不同方向的运动。
除此之外,如今宇航员的航天服已经能够让宇航员进行数小时的舱外作业。舱外航天服所携带的维生系统的氧气最多可以让宇航员存活十几个小时。在宇航员脱离飞船并失控期间,如果无法通过自主活动来进行自救处理,便能在较长的时间内等待队友救援。
为了能让宇航员保证良好的身体状态去完成任务,航天员在出舱前还会进行纯氧呼吸30分钟,用来排出体内的氮气来避免减压病。如果宇航服的增压设计够高,就不需要进行纯氧呼吸,但这会使得宇航员的活动变得有些不方便。
如果脱离飞船
之所以说宇航员是人类探索中最伟大的存在,是因为宇航员随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如果宇航员在突如其来的事故中真的脱离了飞船,能做的其实并不多。
之前我们讲过,宇航服背部配有微型气动装置,如果脱离了飞船,连接飞船的绳索又断掉了,这个时候便需要宇航员沉着冷静地去应对,不停地挣扎反而会改变身体姿态从而失控。通过启动装置兴许还能够利用反向作用力来把自己推回太空舱,完成自救。如果气动释放的预估计算失败,那可能会离太空舱更远。如果这样,宇航员就只有永远漂浮在太空中了。
如果是小型石粒或者小型太空垃圾导致的撞击让宇航员脱离与飞船的控制,结果会更加糟糕。如果面罩被损毁,那么极低温和低压会迅速迫使宇航员失温,同时还会瞬间蒸发掉宇航员身体中的水分,宇航员会死于极低温和窒息。整个过程会非常迅速,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完成。当然,这种可能性是极其微小的,因为每次任务出行前,地面检查站和太空检查站都会对舱外环境进行一个安全风险评估。
不过在历史中有过类似的危险事故发生,好在宇航员沉着应对才没有让危机加重。1965年的3月,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就差点因为宇航服的问题而殒命在太空中。
人类早期对太空探索的认知不足,在宇航服的设计上远没有现在这样精密。列昂诺夫出舱来到太空后,由于太空环境的低压问题,宇航服很快就像气球一般膨胀起来。在舱外短暂的活动后,正当他准备重新回到舱内时,由于宇航服的膨胀,导致列昂诺夫无法通过狭窄的舱口。
列昂诺夫在经历了短暂的心跳加速后,很快让自己平静下来,并冒险打开了宇航服上的排气阀来释放气体。列昂诺夫费劲地完成了这一系列操作后,才终于回到舱内。而在降落时又因为定位系统的损坏只能手动着陆,失去了定位的他最终着陆在一处原始森林里,还要忍受着零下二十多度的寒冷,好在最后成功获救并获得了苏联英雄的称号。
其实对于宇航员来说,野外生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为的就是防止宇航员在返航途中遭遇意外失去联络而不得不野外求生。
可能性
对于航天员来说,荣耀与危险是并存的,但所有的一切也并不是完全靠宇航员才能够完成,这些都离不开地面指挥中心和多方面的通力协作。宇航员的每一次任务出行都经过了相当严密的计划,同时还有充足的安全后勤保障。除了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外,宇航员在外太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其实非常低。
在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中,发生过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的只有美国和前苏联,全球共计30名宇航员光荣牺牲。其中除了任务事故,还有训练事故。
苏联的联盟号在返航时,飞船连接返回舱和轨道舱的通气阀门突然打开,舱内迅速失压。返回舱的三名宇航员由于来不及操作,因为急性缺氧、液体沸腾而失去生命。如果说宇航员的尸体飘荡在太空中,国家一般也不会去打捞带回,其损失的人力物力成本带回来的只会有一具遗体。对于牺牲的宇航员来说,其精神意义远大于一切。
结语
宇航员无疑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群体之一,他们用生命在太空中建设着一切,作为人类探索太空的先驱,他们的努力付出才会有以后更长久的太空发展。纵观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伟大进步,都离不开先驱者,这样一批具有牺牲奉献精神的人们,值得拥有更好的一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宇航员无论是安全上还是生活上都会有更好的基础条件。而中国也会在未来的太空建设中成为一支新的队伍,无论是在国家建设还是国际空间建设上都会有不容小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