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本质没变,表面上的革新也最终只能是大厦将倾之前的小修小补而已。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原本自视为天朝上国的清政府颜面扫地,不仅京师被这群海上来的蛮夷攻占,皇帝不得不仓皇北狩,乃至于最终灰溜溜地死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还不得不与放下天朝的威仪,被迫开辟更多的通商口岸并允许外国公使进京,从而让被清王朝视为祖宗之制的宗藩朝贡外交体系开始走向崩溃。
与英法等西方列强签约之后,认识到了自身实力的落后的清王朝,除了借师助剿利用列强的洋枪洋炮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捻军起义以外,同时在以恭亲王奕訢、曾国藩为代表洋务派的领导下开展了以自强、求富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先后创办了包括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制造厂在内的一大批近代化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却并未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让清政府实现富国强兵。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方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那么洋务运动因何而败?我们又能从洋务运动的历史中,吸取到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清王朝腐败低效的官僚体系
洋务运动说白了就是向西方列强学习技术,并引进西方的机械设备,无论是学习还是进口都需要花钱,那么清政府办洋务的这些钱到底是从哪儿来?其中一部分是清军的军饷,还有一部分是地方关税以及海关税收。
按理而言大清朝地大物博、财大气粗,能够用于洋务运动的资金应该是非常充裕,然而这笔巨款真正能够用在刀刃上的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因为清王朝官僚体系的腐败与低效,为了减少推行洋务运动的阻力,洋务派不得不设立一大批尸位素餐的挂名机构,来让官僚体系能够从中敛财获利,由此导致能够用于洋务运动的经费在实际上少之又少。
除了腐败的官僚集团以外,以慈禧为首、包括八旗在内的庞大的清王朝特权集团,他们的骄奢淫逸也是导致清王朝对洋务运动的实际投入如此之低的主要原因,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的战场上,大量使用以次充好的烟花一般的空包弹,以至于打进吉野号弹仓的炮弹最终未能爆炸的主因,就在于慈禧为庆贺其七十大寿而对海军军费的直接挪用。
在普遍的腐败之外,清王朝的专制体制导致其统治下的官员,大多只知对上奉承对下掠夺,一遇大事则相互推脱,而不愿承担责任,由此导致行政效率极为低下。
在洋务运动之中,清政府也同样将这套腐朽的官僚体系,应用到了对洋务企业的管理之上,导致在洋务企业下从事生产的工人,长期受到极度的剥削和压榨,因此生产效率不高,远不能望见采取资本主义管理模式的西方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项背。
技术知识的缺乏
在洋务运动以前,中国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也根本没有发展出近现代自然科学的经济动力,由此导致曾创造四大发明的中国,在近代科技水平极为低下,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技术时往往处于一种极度懵懂无知的状态。
譬如大家熟知的汉阳铁厂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湖广总督张之洞原本以为办铁厂只需要花钱就能搞定一切,英国人劝他要先化验铁砂才能确定用什么炼铁炉,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张之洞对此却不以为然,说中国地大物博,何处无煤铁佳矿。
结果买来的三座炼钢炉中却有两座是酸性转炉,根本不适用于汉阳铁厂,使用含磷量较大的大冶铁矿更是导致生产出来的钢轨质量低下。
更为关键的是,张之洞在选定铁厂区位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附近有无大型煤矿,导致汉阳铁厂不得不千里迢迢地去北京买高价煤,从而加大了铁厂的运营成本,导致铁厂经营入不敷出。由此可见,兴办洋务的官僚们对西方科技知识的一概不知,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一大阻力。
大环境的改变
清政府开始洋务运动的时候,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而清政府通过洋务运动学习的西方技术又仅仅只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导致他们从开始学习之时就已经落后。
再加之以清王朝的体制,当时的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一定只能是机械模仿西方的技术,而难以实现创新并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由此也注定了洋务运动必然失败的最终命运。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的失败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但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清王朝制度的腐朽。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保证爱新觉罗氏的江山千秋万代,清王朝统治集团不可能对自己刮骨疗毒,从根本上学习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乃至触及清王朝腐朽制度的本身。
因为假如清王朝真的狠下决心刮骨疗毒,那么中国可能会兴,但爱新觉罗氏的江山社稷,却极有可能在民族的觉醒之中轰然倒塌。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