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的马屁诗,李白最好,苏轼一般,杜甫的你觉得最差吗
诗词里有一类特殊的诗词,叫应制诗,这类诗跟酬唱诗一样,都属于应景一类,因为有吹捧互赞的性质,一般认为普遍没什么价值,尤其是应制诗,往往发生于皇家的宴会上或某一次浓重的活动上,需要诗词助兴,不得不作,也不得不作好,至于怎么个好法,大家心知肚明,把皇家、圣上往死里夸,把天下太平变着法说出来就行。
这一类应制诗,从诞生起就是为歌功颂德服务的,这些诗词我们现在看着肉麻,当时的诗人们却是捏着一把汗创作的,唯恐马屁拍得不响,不动听。
而能够即兴参与创作的,都不简单,不是朝廷要员,就是皇帝近侍,比如左拾遗这样的言官,皇帝的翰林学士们,都是随驾左右的,这里面有小诗人,著名诗人,当然还有大诗人。
很多大诗人也未能免俗,似乎于诗歌是一种折辱。但正是有大诗人的加盟,使得原本烂俗的应制诗多了一些变数。有的有一定的可看性,有的甚至有了较高的艺术性。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诗人们的应制诗,看看李白、王维、杜甫、苏轼都写了些什么?
李白
李白的《清平调三首》应该是最成功的应制诗了。几乎感觉不到应制的味道,用笔虽然夸张,但因为描写的是名花、美人,本身都有倾国倾城之誉,还是让人有很强的写实感。
艺术上更不用说了,以花喻人,花、人相融,分不清哪是写花哪是写人,可谓处处是花处处是人。章法上三篇之间互相联系,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一个吟咏整体。
李白以天才的灵慧冲出了应制的藩篱,不但没有沉沦,反而提升层次,三首《清平调》完全可以看成咏花咏人的典范。故历来好评如潮,成为太白集中最流行名作之一。
清平调词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王维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标题长得过分,也挡不住它是最出色的应制诗之一。作者正是喜欢纵情山水的大诗人王维,御前伴驾,应制诗他没少写,这一篇写得尤其好,一向被视为模范之作。
玄宗一次盛游,雨中长安,又是春日,王维记录了这一刻。起句就是盛唐格调,渭水、黄山大笔勾呈,次句点明出行,场面大,颈联最为精彩,壮帝都之雄伟,写京城之繁华,尽于十四字的工对之中。最后兜回来,还不忘粉饰一下,说这次出游不是皇帝喜欢玩,是天时地利顺乎自然之举,是为了合乎天道,玩一下还要找个好借口,应制诗不容易。
因为诗写出了王朝的气象,又不乏明丽如画的色彩,结构规整,语言雄浑,很多人推为应制诗第一。
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这也是一首很有名的应制诗,不过是同僚之间的唱和,但也同样免不了互吹。
相比于前两位,杜甫这首吹捧痕迹太重,最过分的是后面四句全在吹嘘贾至,全是一些场面上的话,称贾至原诗为珠玉,说他家两代为官都是起草诏书,没有比这更荣耀的家族了。
看完这个和诗,你发现杜甫绝对是一流拍马高手,尤其是最后两句,为了拍出高级感,竟然连用两个僻典加以突出,也是没谁了。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样一个平庸之作,后世诗论家居然一致叫好,碍于诗圣之名,这些人除了不停地舔,毫无节操可言。
整首诗除了三、四两句稍微好点,实在乏善可陈。
苏轼
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应制诗里面算短的,但心思一点都不少。不看标题,你以为是一首游仙诗。
星、月、仙、红云、玉皇,诗人等于把天上的对应到了皇宫,这么名词更换一通,一首应制七绝就产生了。
诗人写得很轻灵,似乎又很草率,通篇夸饰的意图是明显的,好歹借着天宫掩饰了一些,不那么直白。总的来说,还是让人没多少好感。比之杜甫,似乎要好一些。
纵观四人,李白虽拍却更让人觉得是在写实,王维你知道他在拍,但大唐盛世的底色又撑出了诗较强的真实感,诗本身艺术性也高,杜甫、苏轼则较差,属于一味吹捧型,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