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功能县城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更多资料(深圳布局“20+8”产业赛道)

1.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2.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4.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

5.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存在范围经济的条件

6.企业规模是否越大越经济,效率越高?

企业规模扩大会增加有效管理的难度,增加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因此,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收益是有限度的。当企业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就会由经济为不经济。

7.水平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济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8.垂直一体化 (vertical integration) 是企业在供、产、销方面实行纵向渗透和扩张。其实质就是把原来由不同企业承担的供、产、销职能不断集中于单个企业的过程,也就是把供、产、销活动由原来的市场协调转化为企业内部管理协调的过程

9.混合一体化(conglomerate integration) 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多个产业中的若干生产经营单位,实行跨产业经营。通过充分利用共同资源,降低单位产出的成本,以实现范围经济。混合一体化就是企业经营多元化(diversification)。

产业组织

11.市场结构是指规定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之间、买者集团与卖者集团之间以及市场上已有的买者和卖者与准备进入市场的潜在的买者与卖者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与特征

12.市场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市场关系:

(1)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

(2)买方(企业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3)买卖双方的关系;

(4)市场内现有的买方、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该市场的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

13.四种基本类型的市场结构

(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产业的集中程度很低;所有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任何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信息是完全的

(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市场上只有一个企业;没有可替代的产品;进入壁垒很高

(3)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少数大企业控制了整个产业,产业集中度高;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很大;进入和退出壁垒很高

(4)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产业内企业数目很多,产业集中度较低;产品有差别;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

14.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案例)

(1)集中度(2)产品差别化(3)新企业的进入壁垒

15.市场集中度,表示在特定的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什么样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某一市场(或行业)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分布状况(市场结构)的指标,它能够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市场力量)。

16.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

(1)绝对集中度(上分位数):前几位生产、资产、员工人数占全部行业的比例,分为

①生产集中度(销售额、附加值、生产量)②雇佣集中度③资产集中度

其中: 为X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Xi为X产业第i位企业的销售总额(或产量、资产总量、职工总数等)。式中n的取值取决于研究的需要,通常为4或8。

绝对集中度的不足之处:片面性;不能反映最大企业间的相对情况;难以反映市场

份额等的变化情况。

(2)相对集中度:

①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均等分布线&绝对非平均线

②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也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建立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等于均等分布线(对角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图4-1阴影部分的面积)与以均等分布线为斜边、以横轴为直角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基尼系数的范围及其经济涵义

基尼系数在0-1之间变动。 为零时,意味着所有企业规模完全相等;反之,当基尼系数越大时,疑问着阴影部分的面积越大,企业规模分布越不均匀。

▲基尼系数代表唯一的市场结构吗

基尼系数并不代表某一特定市场中唯一的企业规模分布。 不同形状的洛伦茨曲线可以得到相同的基尼系数。

17.绝对集中度与相对集中度的比较:

绝对集中度主要反映了市场中前几家最大厂商的集中度,而未能考虑到参与整个市场的厂商数量和厂商规模的差异程度;

相对集中度则主要考虑到了参与整个市场的厂商的规模的差异,却未能考虑到前几位最大厂商对市场竞争、价格等的控制和影响。

18.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书35页)

(1)市场容量的变化:一般来说,市场容量缩小或者不变对提高集中度的促进作用大于市场容量扩大对降低集中度的作用

(2)规模经济性:在市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规模经济水平越高,大企业的效率越高,其竞争能力越强,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也就越大,市场集中程度越高

(3)范围经济性:如果一个产业内部或相关产业存在显著的范围经济收益,那么从事一体化或多元化经营的效率往往更高,在市场竞争中更能占据有利地位,这样一来该产业内规模较小、产品单一的企业很难生存,同时这种成本优势也为新企业的进入设置了障碍,这样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在市场上就稳居操纵和支配地位。如此一来市场集中度就会提高

(4)追求垄断的战略性行为:企业本能的具有追求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益的动机。

(5)政策与法律环境

19.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20.产品差别化是如何影响市场结构的?

(1)产品差别化对同一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①影响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会提高市场集中度

②形成市场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新企业的进入壁垒就越高

(2)产品差别化对不同市场产业结构的影响

①中间品市场:(工业消耗品、原材料)产品的物理性差异很小,且买者多为企业,对产品较为了解,不易受广告影响。产品差别程度小,企业主要从服务、供给的及时性,供货的地理位置以及供货成本等方面创造产品的差异

②投资品产业:(各种设备和装置)通常比较复杂,技术要求高,有时还需定制化,因此产品的物理性差异大,用户需要掌握有关产品的相关信息。企业主要从附带服务型差别来创造差别化。

③耐用消费品行业:厂商可以在产品的价格、质量、服务、品牌等多方面创造差异

④非耐用消费品行业:产品差别化程度高

从中间品到投资品再到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产品差别化的空间由小到大,产品差别化的程度与由低到高,产品差别程度对市场竞争的作用逐渐提高,形成产品差别的理由也从产品本身的物理因素转变为服务、广告等宣传性因素。

(3)产品差别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①价格行为:产品差异化程度高的企业往往有提价的冲动,相反,差别化程度低的产品由于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往往不敢擅自提价

②非价格行为:产品差异化使得企业的非价格竞争更为激烈。企业一方面通过研究开发等市场行为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扩大产品的实质性差别;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广告宣传等促销手段左右消费者偏好,扩大产品的主观性差别

21.产品差异化基本度量方法

(1)需求的交叉弹性:

式中:θij——i产品需求量对j产品价格的交叉弹性;

dqi/qi——i产品的需求变化率;

dpj/pj——j产品的价格变化率。

(2)广告密度:

广告密度=AD/SL

式中:AD——产品广告费用的绝对金额;

SL——产品销售额。

22..产品差异的传播与沟通广告:

(1)如果消费者能够通过检查在购买之前确定产品质量,说明该产品具有搜寻性品质,比如家具和服装,我们称这种产品为先验品;如果消费者必须在消费产品后才能确定它的品质,说明该产品具有经验性品质,比如食品,我们称这种产品为后验品。

研究表明,提供后验品的企业应该多做一些广告,而先验品则不必,因为消费者很容易鉴别它的质量。

(2)广告与绝对成本优势。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行业中现有企业做广告会给新企业进入市场造成进入壁垒。原有企业通过广告进行的产品差异化沟通,构筑了一种进入障碍,而产品差异化本身确实是可以使原有企业保持并运用市场力量的基础之一。当然,这种绝对成本优势的大小,或者说是进入壁垒的高低程度,主要取决于广告效果的持续时间。尽管产业组织学者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经济计量的研究,但结果并不一致。

23.一个特定产业进入壁垒的高低可以用该产业的最高进入阻止价格高于该产业平均成本的百分比的大小来测定。

这一百分比即可反映新企业进入时所遇障碍的大小,又反映了相对于新进入的企业而言,产业内已有企业所具有竞争优势的强弱。

24.进入壁垒的形成原因

⑴规模经济壁垒:在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行业,现存的企业一般都能进行大规模生产,使产品的单位成本达到最低,从而享有成本上的优势。一个产业的最小有效规模越大,且在市场容量中所占份额越大,则该产业客观上只能容纳少数企业存在,从而进入壁垒较高。产量小于最小有效规模产量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产量小于最小有效规模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劣势越大,进入壁垒也就越高。

⑵必要资本量壁垒:生产过程的资本密集程度越高,必要资本量越大,新企业筹措资金越困难,其资本费用就比在位企业高,因此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也就越大,这就是必要资本量壁垒。必要资本量是指新企业进入市场必须投入的资本

⑶产品差别化壁垒:在位企业通过以往的广告宣传而建立的消费者忠诚以及对销售渠道的控制,使得新进入企业在销售成本上处于劣势。

在位企业和新进入企业的产品质量的信息对消费者存在着不对称性。由于消费者已经了解在位企业的产品质量,而新进入企业的产品质量对消费者来说是未知的,因此新企业就必须向消费者提供更高的销售折扣率或比在位企业支付更高的单位营销费用来吸引消费者试用自己的产品,新企业在生产和营销成本上处于劣势,从而限制了新企业的进入

⑷绝对费用壁垒:指在位企业在任一产量水平下的平均成本都低于潜在进入者

在位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可能源于以下因素:

最新的生产工艺;供应渠道;销售渠道;人才;进入企业在筹集进入资金时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资金成本。

⑸政策法律制度壁垒:如果政府认为一个产业中只适合少数几个企业的生存,为避免过多企业进入引起的过度竞争,政府就会实行许可证制度来限制新企业的进入。

由于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一般来说都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所以由此导致的进入壁垒是结构性进入壁垒。

25.产业按进入壁垒的分类

高度进入壁垒产业(汽车)

较高进入壁垒产业(钢铁)

中等和低进入壁垒产业(面粉)

26.退出壁垒(barriers to exit)定义:就是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阻碍。

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解雇费用、政策法律的限制

29.进入与退出壁垒的福利效应

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其实质是资源重新配置的一种方式,从长期看进入壁垒对社会福利有双重效应,而退出壁垒会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弱化

(1)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

从效率增长和产业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适度的进入壁垒和产业集中度可能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进步,因此,从长期看进入壁垒对社会福利有双重效应。一方面,进入壁垒是与垄断力量相联系的。产业进入壁垒越高,进入越困难,进入的企业也就愈少,从而愈容易产生垄断。反之,进入壁垒越低,进入越容易,进入的企业也就愈多,产生垄断的可能性就较低。另一方面进入壁垒的存在又具有正面作用,一定高度的进入壁垒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2)退出壁垒的福利效应

市场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配置效率的改进,另一方面也来自对低效企业的淘汰。如果退出壁垒过高,企业退出的手段不成熟,不完善,将会直接导致产业调整的步伐受阻

30.成本、竞争、顾客需求是影响企业定价的三个关键因素

31.限制性定价

基本思想:如果进入前的价格和进入速度存在着正向关系,那么在位厂商就有削减价格的激励以阻止进入。

内涵:限制性定价是一种短期非合作策略性行为,通过在位厂商当前价格策略影响潜在厂商对进入市场后利润水平的预期,从而影响其进入决策

32.掠夺性定价

基本思想:具有经济实力或技术实力、在行业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厂商,为了排挤竞争对手,在一定市场上暂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连续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并在竞争对手退出市场后再提高价格。即厂商通过承担短期损失来换取长期获益。

内涵:掠夺性定价是指在位厂商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者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在位厂商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短期损失

33.掠夺性定价模型的扩展:声誉模型;信号模型;深钱袋模型

34.掠夺定价的福利效应与公共规制:福利降低;限制掠夺性定价

35.限制性定价与掠夺性定价的比较

(1)两者的竞争对象不同:潜在进入者;竞争对手

(2)定价策略不同:将价格定在某一水平使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后剩余需求不足以使其盈利:将价格削减到成本以下

(3)最终目的不同:影响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决策;长期利润最大化。

36.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每一单位产品都制定不同价格)

二级价格歧视(把消费者需求曲线分为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购买量确定不同的价格)水电费

三级价格歧视(消费者被划分为不同群体,不同市场上制定不同价格)火车学生票、一等座、二等座、头等舱

37.并购是企业扩大经济规模的一种重要方式,泛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

38.并购的类型

(一)按照被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划分

⑴横向并购

横向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的并购活动,即一种竞争者之间的并购

⑵纵向并购

纵向并购指处于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从纵向并购方向来看,有前向并购(前向一体化:对产品进一步加工或利用,建立自己的销售组织)和后向并购(后向一体化:自己供应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之分。

⑶混合并购

指既非竞争对手又非现实中或潜在的客户或供应商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混合并购有三种类型:

①在相关产品市场上企业间的产品扩张型并购

②对尚未渗透的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进行市场扩张型并购

③生产和经营彼此间毫无相关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间的纯粹的混合并购。

企业进行混合并购的目的是追求组合效应,降低经营风险

(二)公司法分类(按照并购后的法律状态分 )

⑴新设合并型

两个以上公司通过并成一个新公司的形式而进行的合并,合并双方都失去法人资格。

⑵吸收合并型

一个公司通过吸收其他公司的形式而进行的合并,被吸收公司失去法人资格,存续公司申请变更,同时继承被吸收公司的债权、债务。

⑶控股型

并购双方都不解散,但一方为另一方所控制,双方均合法存在。

39.横向并购:是企业扩张的一种基本形式,企业间通过实施横向并购,能够充分利用并购后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来扩大市场竞争力,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目的。

40.兼并的具体动机包括两方面:一是盈利性动机,即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这是最原始最基本的动力;二是策略性动机,及未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1)市场势力效应: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取市场支配力量

持有这种动机的企业是想通过横并减少竞争对手来增强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支配力,使企业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或寡占以及由此带来的垄断或寡占利润

兼并有两个明显的效果,即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行业集中度,从而使企业获得市场力量。首先,通过兼并减少行业内企业数目,提高行业集中度,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其次,通过兼并即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又可以避免盲目扩张;再次,通过兼并,调整行业内部结构,淘汰低效和陈旧的设备,降低退出壁垒,稳定供求和价格

(2)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①对规模经济的作用:企业占据规模市场后,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来降低单位成本;企业可通过大批量采购原材料和大批量销售产品来节约流通费用以降低成本;企业可以通过管理和技术人才的专业化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企业规模扩大后还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到经营所需的资金

②对范围经济的作用:企业在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出现使企业能够按照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安排零部件的制造和装配活动,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企业利用同一销售网络服务于多个产品和多个消费群体,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并分散经营风险;企业在多个相关产业中进行竞争,比仅在一个产业中竞争更能利用规模经济和学习曲线效应

(3)管理者效用最大化

(4)获取管理协同效应

管理协同效应的本质是一种合理配置管理资源的效应。存在两个管理效率不同的企业时,横向兼并有利于提高低效率企业的管理水平。

(5)获得互补性的资源和技能

(6)降低交易成本

(7)战略防御动机

41.横向并购的效应

(1)横向兼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减少竞争者的数量,改善产业结构

解决了产业内整体生产能力扩大速度和市场扩大速度不一致的矛盾

兼并降低了产业的退出壁垒

横向并购将使一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提高

(2)横向并购与竞争效应

并购具有潜在的反竞争的效果,过度的并购将造成市场过度集中,进而导致企业间形成共谋;过度并购可以导致独占,从而限制竞争。

(3)横向并购的福利分析

横向并购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提高了效率,形成规模经济。

横向并购形成卖方集中,增加了卖方施加市场势力的机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导致福利损失。

42.横向并购可能导致的反竞争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⑴过度的并购将造成市场过度集中,进而导致企业间形成共谋。

⑵过度并购可以导致独占,从而限制竞争。

43.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在两个可能的方向上扩展现有经营业务的一种发展战略,是将公司的经营活动向后扩展到原材料或向前扩展到到销售终端的一种战略体系。

44.纵向一体化的动机

保证供应和销路,减少交易费用和协调成本,降低生产和经营风险及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免受供应商的垄断性控制和销售上的竞争威胁

企业间通过实施纵向并购可以在获得被并购企业的同时得到所需的资源,也可以通过纵向并购达到进入某一行业的目的,完成企业的产业扩张。

45.纵向一体化对市场的影响

判断其是否给有效竞争带来消极的影响,主要从合并的对象是否是竞争性的供给者、合并是否进行了掠夺性的定价、合并是否存在价格歧视、合并是否形成进入壁垒等几方面进行

46.纵向一体化的优势和局限性

(1)优势:带来经济性;有利于开拓技术;确保供给和需求;削弱供应商或顾客的价格谈判能力;提高差异化能力;提高进入壁垒;进入高回报产业;防止被排斥

(2)局限性:带来风险;代价高昂;不利于平衡生产力;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管理能力;延长了时间

47.混合并购是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它包括两类:一是横向并购与纵向并购相结合的企业并购,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没有上下游关系和技术经济关系的企业间的并购

48.混合并购类型及其动机

混合并购在性质上分为产品扩张、市场扩张和纯粹混合兼并三种。

⑴产品扩张:扩大经营范围、增强企业实力。

⑵市场扩张:扩大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⑶纯粹混合兼并:追求组合效应,降低经营风险

49.混合并购的弊端

(1)企业发展受到资源稀缺性的制约

(2)管理成本剧增

(3)多元化经营难把握,易带来财务危机

50.混合并购对市场结构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书87页)

(1)混合兼并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2)混合兼并与进入壁垒

(3)混合兼并与关联交易

51.混合并购的福利分析

混合并购对竞争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某些影响可能改善资源配置,而另一些影响可能造成行业垄断,增加福利损失。主要考虑市场进入、成本节约、掠夺性定价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51.市场协调行为

指同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为了某些共同的目标而采取相互协调的市场行为

分为价格协调行为(指企业之间在价格决定和调整过程中相互协调而采取的共同定价行为。典范:价格领导制

)和非价格协调行为(协调产量、销售地区、利润分配等活动,达到提高利润的行为)

53.合谋的影响因素

①市场集中度与企业规模;

②产品差异化;

③拟合谋企业对当期利润和未来利润偏好的不同

④对市场接触程度

⑤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

56.卡特尔是由公开同意协调价格、产量、销售地区等活动以获取更高利润的企业组成的联盟。

卡特尔是一种正式的合谋行为,它能使一个竞争性市场变成一个垄断市场。

卡特尔的成功取决于卡特尔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程度。成员间越能达成信任,并保证不能以降价来挖取对方的客户,它们就越能成功地制定一个高出竞争价格水平的价格。

57.形成卡特尔的条件

有能力提高价格,又不会导致进入;

预期惩罚必须低;

相对于预期收益,形成和执行卡特尔的成本较低。

58.维持卡特尔的条件

比较容易发现欺骗;没有欺骗动机;采取防止欺骗的方法。

59.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市场绩效反映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率。

60市场绩效的评价准则及其内容

㈠市场绩效的微观指标

(1)利润率(收益率)指标: R=(π-T)/E

R——税后资本收益率;π——税前利润; T——税收总额;E——自有资本。

用产业间是否形成了平均利润率来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是否达到最优状态,如果某一产业的利润率较高,说明该产业获得了较多的经济利润,意味着市场越偏离完全竞争状态,资源配置效率越低;反之,如果该产业仅仅获得正常利润,则该市场就越接近与完全竞争状态,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

(2)勒纳指数: L=(P-MC )/P

L——勒纳指数;P——价格;MC——边际成本

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度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达到长期均衡的条件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或者说企业的需求弹性为无穷大,因而勒纳指数为0,资源配置效率最高。勒纳指数的大小主要由产品的需求弹性决定,需求弹性越小,勒纳指数越大,表明市场竞争程度越低,资源配置效率越低,相应地市场绩效越低

(3)托宾的q值:q=(R1+R2 )/Q

R1——股票的市值;R2——债券的市值;Q——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

指一家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这家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的比率。

q值>1时,说明企业以股票和债券计量的市场价值大于当前市场价格评估的资产重置成本,意味着该企业在市场中能获得超额利润。Q值越大,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就越多,该企业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就越大,市场绩效就越差。

优点:避免了利润率法需要准确计算企业的经济利润和勒纳指数需要估计边际成本的困难,该法在计算时还充分考虑了通货膨胀等因素。

缺点:重置成本计算复杂

㈡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

(1)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①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直接指标 :利润率。

资源最优配置是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实现的,这时价格和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致,所有的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各产业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因此,利润率水平可以作为测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而产业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可看作是资源优化配置得以实现的基本标志。

(2)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

反映的是产业经济规模和规模效益的实现程度

①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衡量。

❺经济规模的实现程度:用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的产量占整个产业产量的比例来反映。比值越大,表明产业规模经济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❷经济规模的纵向实现程度:用实现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的产量占流程各阶段产量的比例来反映;

❸企业规模能力的利用程度:当企业生产能力过剩时,不仅无法获得规模效益,还会有附加损失。通过考察产业内是否存在企业生产能力的剩余来反映产业内规模能力的利用程度。

②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三种状态。 (1)低效率状态。 (2)过度集中状态。 (3)理想状态。

③影响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主要因素。(1)产业内的企业规模结构。 (2)市场结构。

(3)产业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三个阶段——发明、创新、扩散

(4)X非效率。所谓X非效率,是指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

61.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社会总剩余

62.产业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中性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63.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的关系

在短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产业结构

63. 产业结构指构成社会经济的产业组成,以及它们之间质的联系(相互依赖)和数量比例关系(供需平衡、投入产出平衡)。

一是质的联系:生产、技术、经济联系

二是量的关系:各类经济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情况;国民经济总产出在个产业间的分布情况。

64.产业结构演进的决定因素(书124页)

(1)经济发展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产业结构的层次

经济总量规模决定产业结构的复杂程度

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对产业结构改进的要求越高,越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短线产业的扩张;经济发展速度越慢,越有利于压缩长线产业,淘汰落后产业。

(2)需求因素

需求总量: 影响产业结构规模的大小

需求结构: 制约产业结构需求因素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主要有消费结构(指生活消费)、投资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结构

关联:收入水平提高 需求、消费结构改变 产业结构变动

(3)要素供给及其结构

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

要素的数量及生产率

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相对价格影响要素的替代性

要素的技术和工艺水平

要素在部门间的转移和流动

(4)进出口结构和国际投资结构

(5)技术——本源因素

技术演化:技术进步 劳动生产率提高 产业结构升级

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科技进步影响需求结构;科技进步影响供给因素。

65.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❶两大部类增长规律

(1)马克思的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

(2)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

❷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

(2)库兹涅茨法则

❸主导产业转换规律——罗斯托

❹工业化进程与工业结构演变规律

(1)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2)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3)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演进规律

❺现代产业发展理论

均衡发展理论:大推动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非均衡发展论: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导产业转换理论

产品循环发展论

雁行形态发展论

66.产业结构优化现代基准

产业融合化;产业协同化;产业生态化

67.产业融合化

由于技术创新、管制放松、企业追求范围经济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力,不同产业之间的传统边界区域模糊甚至消失,横向产业间出现竞争协同关系,从而形成更大符合经济效应的现象。如网络金融、三网融合、生态农业等

68.产业融合的过程

(1)技术融合: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间的扩散和应用,促使许多产业技术组合在一起发生符合效应,又构成了新技术,各产业通过引进、学习新技术,对本产业的技术进行改造,并促使其与自己原来的技术相融合,创造出 新工艺和开发出新产品,这种现象被称为技术融合。

(2) 产品与业务融合:在信息化时代,技术融合使得不同产品生产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产业原来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和途径开始趋同,从而产业的业务边界开始交叉和重合,即产品和业务融合。

(3)市场融合:是产业融合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技术融合并不必然带来产品和市场的融合,因而并不必然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融合。

69.产业融合动因

(1)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

(2)竞争合作的压力和对范围经济的追求是产业融合的企业动因;

(3)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产业融合的巨大推动力;

(4)政府规制放松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

70.产业融合度:专利系数法;赫芬达尔指数

71.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优化

⑴产业融合催生了新兴产业涌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产业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创新

⑶产业融合促进了资源合理配置

72.产业生态化

(1)背景: 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国家和社会团体的关注

(2)产业生态化内涵: 将产业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构造产业生态系统,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物的排放,促使产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过程。

(3)与传统产业相比,产业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循环性;群落性;增值性。

产业生态化的本质是全场生态化:将生态园区的概念加以拓广,向前延伸到绿色原料、能源及工业无机环境的构建,向后延伸到消费领域,通过生态营销塑造企业的理念和形象,培育企业的品牌,传播企业文化,倡导绿色消费。

73.产业生态化与产业结构优化

(1)生态化的产业结构:经济系统与一般生态系统在功能结构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协同演化倾向。

(2)产业生态化是产业结构演化的重要内容。首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就是生态效率提高的过程;其次,当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表现的产业结构软化和绿化,这也与产业生态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评价标准相吻合。

74.产业协同是指在开放条件下,远离平衡态的国民经济系统中,各产业子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情况下,通过系统内部自组织,实现在时间、空间以及动能上的有序结构。

75.产业协同化基准

(1)各产业(子系统)自身是否稳定可持续发展;

(2)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三次产业之间应该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

76.产业协同与经济增长

(1)基于协同论的分析

作为子系统的三次产业之间实现良性互动,进而发挥三次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1+1>2的协同效应。

(2)基于经济学理论的分析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包括了带动和协同两个层次。一方面产业发展需要满足不断变化的最终需求结构,才能发挥对经济的可持续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产业之间还存在一个供给需求关系,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应该体现在一个产业为其他产业提供有效供给或创造有效的需求,才能有效刺激其他产业的增长。一个产业内部往往还存在产业自我服务、自我消化的现象,从而也能促进经济增长

77.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78.产业关联方式

(1)根据产业间依托方式的分类

(2)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

单向联系与多向联系;

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79.投入产出的涵义

投入产出的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

产出是指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流向,即使用方向和数量,又叫流量,例如用于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积累

80.投入产出表(看书!!!191页)

(1)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以产品的标准单位或自然单位计量的投入产出表。用以显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主要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即这些主要产品的生产、使用情况、以及它们之间在生产消耗上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平衡关系式主要有两个:

①总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②劳动力总量=各产品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之和。

(2)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中间需求部分:亦称为内生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它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依存和交易关系。

最终需求部分:亦称外生部分。它反映各产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成为最终产品那部分的去向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均衡关系:

①各行的平衡关系是:

各行的中间产品+各行的最终产品=各行的总产品

②各列的平衡关系是:

各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各列新创造价值=各列的总产值

③行与列之间还存在如下平衡关系:

第一,横行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等于相对应的同名称的纵列各产业部门的总投入。

第二,最终产品总量等于国民收入总量和固定资产折旧总量之和,即最终需求部分和毛附加价值部分相等

81.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内容

(1)各产业部门的投入结构和销路结构

①投入结构。用投入系数,即直接消耗系数来衡量。

②产品的销路结构。通过各产业部门产品的分配系数来度量。

(2)产业间的比例关系

(3)各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①中间需求率。所谓中间需求率,即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

依据中间需求率,就可比较精确地计算出各产业部门产品用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②中间投入率。某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是指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

某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越高,该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就越低,高中间投入率产业就是低附加价值率产业部门。

反映产业关联程度的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指标,其在产业关联分析中的作用在于:

第一,可较准确地确定按不同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划分不同产业群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地位。

第二,可较清楚地显示各产业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同程度。

第三,可揭示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的有序性。

(4)产业部门间的联系广度与深度

①产业间联系广度。

可用直接消耗系数aij指标来考察与度量

②产业间联系深度。

通过计算投入产出表各列中各自的流量(即产业间的直接消耗)在总的直接消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来度量

82.波及效果分析在计划编制中的应用

从最终产品出发编制计划的简要过程是:

第一,预测计划期内国民消费总需求;

第二,依据计划期生产的增长情况确定积累总额;

第三,确定计划期的直接消耗系数,对短期计划可参照使用报告期的直接消耗系数,而对于中长期计划,则要使用R·A·S法等进行预测;

第四,利用X=(I-A)-1计算计划期内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并与各产业部门实际生产的可能进行反复平衡;

第五,选择一个比较合理的计划

产业政策

1.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质是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

2.产业组织政策的分类

(1)从政策取向看,各国已有的产业组织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的竞争促进政策(即反垄断、反托拉斯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政策),它着眼于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另一类是鼓励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合理化政策,它着眼于限制过度竞争的作用。

(2)从政策对象看,产业组织政策可分为市场结构控制政策和市场行为控制政策两大类。

3.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

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

(1)一般目标是促进市场的有效竞争,以提高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

(2)具体目标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充分发挥竞争活力

①企业应达到并有效地利用规模经济,市场的供给主要应由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承担,企业应有较高的开工率。

②不应出现某些产业或企业长期获得超额利润或长期亏损的情况,从较长时间来看,各产业的资本利润率应是比较均等的。

③较快的技术进步,主要指技术和产品开发、革新活动有效且比较充分。

④不存在过多的销售费用。

⑤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较高,并具有多样性,以适应提高大众福利和消费水平的要求。

⑥能够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4.产业组织政策的手段

(1)控制市场结构

(2)控制市场行为

(3)直接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5.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的基本内容有

(1)禁止私人垄断和卡特尔协议

(2)禁止市场过于集中

(3)禁止滥用市场势力

(4)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的例外原则

6.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1)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调节市场供求

(3)合理分配社会资源

(4)保护消费者权益

6.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通过影响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

7.产业结构政策的基本内容

产业调整政策和产业援助政策两种基本类型。前者的目标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后者的目标是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又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高级表现形式。

无论合理化还是高度化,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就会失去动力和物质基础。因此,产业结构政策的核心和焦点无疑应当是推动技术创新。

8.产业结构政策的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转换的能力、速度与效率,是一国经济发展态势的内在制约要素。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极易在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造成大量的资源闲置与浪费,无法自动实现产业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要求政府以产业结构政策为手段,去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

(2)产业结构政策集中体现着政府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干预能力与效率。其优劣,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经济的兴衰成败。

(3)在整个产业政策体系中,产业结构政策始终占有中心和主导地位。

9.战略产业是指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它首先是一种新兴产业,但并非所有新兴产业都可以成为战略产业。

要成为战略产业就必须具备三大基本特征:一是能够迅速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并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二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望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三是同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较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0.战略性产业的扶持政策:是产业结构政策中的主导方面和关键部分。它的特点是着眼于未来的产业优势,直接服务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离开了战略产业的扶植政策,就不可能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目标。国际竞争越激烈,战略产业的扶植政策就越重要。

11衰退产业是指经历了幼小期、成长期、成熟期之后,进入了产业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衰退期的产业。

其一般特征是:产品需求量和销售量大幅度下降,技术进步率下降且创新无望,而由另一新兴产业提供的替代品却同时出现需求与销售额上升的趋势。具备这些特征的产业就应当被视为衰退产业。

12..衰退产业的撤让政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基本政策,其立足点是帮助衰退产业实行有秩序的收缩、撤让,并引导其资本存量向高增长率产业部门有效转移。

13.衰退产业调整政策的主要措施

(1)加速设备折旧

(2)市场保护、援助。

(3)促进转产

(4)技术与经营支持。

(5)转岗培训。

网络讯息

使用哪个软件(免费使用)

2022-11-22 22:20:55

网络讯息

闺蜜嫁到剧情分集介绍

2022-11-22 22:30:1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