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广有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且极具危险性的一类心血管病,是我国每年约54万例心脏猝死悲剧的幕后真凶。为了探索新时代适合国情的室性心律失常防治道路,9月2日-4日,在南京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现场,吴以岭院士、张澍教授、华伟教授、黄德嘉教授、黄从新教授、曹克将教授、杨杰孚教授、王景峰教授、孔祥清教授等国内心血管大咖汇聚一堂,分享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器械和手术干预的新成果新趋势。
百家争鸣——室性心律失常迎来治疗新高峰
本次全体大会力求打破学科、专业、区域的界限,特别邀请全国多名心血管权威专家,立足前沿、聚焦热点,共同探讨如何强化多专业、多层次的合作交流。与会多位专家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基层室性心律失常诊疗能力的全面提升。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介绍,最近一年,国际上在心律失常新技术方面进展神速,研究显示,房室结消融联合心室再同步治疗、无导线起搏器真实世界研究、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心脏再同步治疗等一系列的可喜进展,为后续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靶点和新策略方面,干预PLK2/ERK1/2/OPN轴有望成为抑制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新靶点,健康的睡眠模式可显著降低心律失常风险。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强调,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方法,欧美心衰指南均推荐缺血性或非缺血性的心衰患者植入ICD以预防SCD的发生,且均为Ⅰ类推荐。近年来,无导线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技术、全皮下ICD系统(S-ICD)等新技术在多个省市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存率。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从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角度出发,探索血运重建对于远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黄教授认为,心肌梗死后患者、左心室功能障碍患者、多支病变或大面积缺血的患者、左主干病变患者应考虑及早行血运重建治疗。直接PCI代替溶栓治疗成为首选再灌注治疗方法,能有效降低SCD风险,再灌注治疗的时间愈短,以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事件愈少。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剖析了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难点,他认为心衰患者常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多项循证研究结果显示,参松养心胶囊通过改善缺血区微循环,调节离子通道,逆转神经重构、结构重构,有效治疗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降低24h室性早搏次数。参松养心胶囊还能提高LVEF,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浆NT-proBNP浓度,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优于胺碘酮,为临床带来放心选择。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克将教授着重探讨了室性心律失常领域急待攻克的医学难题。在非药物治疗方面,虽新技术发展较快,但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费用等方面的影响限制了临床应用的范围。在药物治疗方面,有效且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较少,但创新中药参松养心胶囊被证实可有效治疗室性早搏等疾病,安全性良好,未来需加强室性心律失常基础与临床研究,开发更多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推动我国基层对室性心律失常防治水平的提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衰中心联盟主席、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分享了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策略。杨教授指出,冠心病合并有严重左室功能下降、糖尿病易损斑块等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血运重建能够有效降低猝死的发生率,但是对严重左心功能下降患者的作用有限。预防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是ICD,应重视穿戴式ICD设备、导管消融以及CRT-D等治疗手段在改善远期预后的重要作用。
守正创新 脉络学说——开启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全新时代
在全体大会上,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吴以岭院士应邀作了题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主题报告,受到全体参会者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难点在于微血管病变,对此,吴以岭院士带领团队首次系统构建络病证治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三大络病理论体系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脉络学说中提出的孙络-微血管为微血管病变中西医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验收专家组对此评价: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原创成果。
基于络病理论指导,吴以岭院士团队研发出了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等一系列创新中药,并联合国内上百家单位开展通络药物的系列基础研究,揭示了通络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的共性机制,通络药物针对性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的核心机制。
参松养心胶囊是基于中医脉络学说指导研发的治疗心律失常专利中药,也是我国首个开展抗心律失常循证医学研究的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结果证实,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缓伴室性早搏患者,可以在安全有效减少室性早搏的同时,提高窦性心率,为国内外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患者筛选出了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治疗药物,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关注。
截止目前,参松养心胶囊在心律失常领域已开展了六项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在治疗非器质性室性早搏、器质性室性早搏、房颤、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衰伴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的确切疗效,填补了快慢兼治、整合调律药物治疗空白。
近年来,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等一系列创新中药,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的重大突破,并得到了《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冠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等多部指南共识的强有力推荐。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也因此荣获了2019年度生命科学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中医络病学科已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随着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的建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委会等学术组织的成立,一大批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中药、生物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投身于络病理论的研究潮流,这将催生更多的中医学术理论创新和新药的研发,促进整个中医药产业化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小 结
传承创新始终是中医药发展中的主旋律,近年来,中医药取得的多项突破性成就也为我国心血管领域疾病防治提出了新的治疗策略。在第十四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上,吴以岭院士及多位讲者的报告和研究成果,不仅充分展现了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全新成果,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选择和救治可能。而参松养心胶囊等通络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也揭示了中医脉络学说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必将在心律失常治疗新时代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