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一个财神爷的故事。范蠡(前536年—前448年)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作为春秋末期有名的谋士,他被冠以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道学家等名号,诸多的史料典籍中,都对范蠡一生传奇事迹有所描述。
文财神陶朱公
我们所熟悉的范蠡形象,基本依托于《史记》中的撰述,司马迁将范蠡的生平大致分为了三个时期:
一是辅助越王勾践,在其身边做了二十多年谋士,最终打赢了吴越之战。
二是激流勇退,辞官泛舟离开越国,改名换姓来到齐地,避免了被勾践肃清的命运。
三是通过自己的才华经商致富,最终在陶(今菏泽定陶县)安家,成为了有名的巨富陶朱公。
明清以后,民间逐渐将陶朱公作为文财神予以供奉,现代的许多经济史学者,将其誉为商圣、商业鼻祖,加之范蠡睿智、明辨的历史形象,渐渐固化了范蠡在世人眼里的完人印象。
入越前的狂狷不羁
然而,作为如此出众的历史人物,范蠡在入越之前的形象也是别具一格的,东汉《越绝书》中就曾记载:
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伍户之虚。其为结童之时,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以内视若盲, 反听若聋。
说的是青年时的范蠡 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说白了就是疯疯癫癫的不像正常人,但却独有圣贤之明。这与二哥印象中的天才形象很相似,总是做着一些凡人理解不了的举动,但却自心似明镜。此后,范蠡被文种视为知己,二人相约共赴越国,便有了之后吴越之战的屡建奇功。
自入越到灭吴
关于范蠡是如何协助勾践谋划灭吴大计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春秋左丘明所撰的《国语·越语》中。与之后的史籍基本一致,从勾践兵败会稽山起,到越军攻下姑苏宫为止,总共经历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而范蠡这段时间的主要事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忍辱负重,委屈求存。由于当时越国兵败已成定数,为了将越国的损失降到最低,范蠡向勾践献策:
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大意就是建议勾践不要计一时之得失,先俯首称臣,以求苟活之机。而根据《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典籍记载,此时的勾践、范蠡君臣曾入吴为奴,给吴王夫差当牛做马,忍辱三年后得以离开吴国,这才避免了越国的彻底灭亡。
第二阶段,韬光养晦,时局反转。范蠡随勾践被赦归国后,便开始谋划越国的复苏。
内政方面,顺应自然规律,开垦荒地发展生产,让利于民增强国力;外交方面,继续保持对吴国的卑微态势,同时与周边的齐国、楚国、晋国交好;与此同时,有意引发敌国君臣之间的内部矛盾,加之灾害、战争等给吴国带来的损失,给最终越国伐吴争取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此后,面对越国的示弱,吴王夫差错误地判断了局势,开始纵欲享乐、盲目扩张。这不仅导致了国力的不断衰弱,还使得君臣之间产生了战略上的重大分歧,矛盾日益尖锐。最后,夫差在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后,误杀了忠臣伍子胥,使得吴国朝野震动,君臣离心离德。
第三阶段,果断灭吴。这一时期吴越两国的国力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扭转。范蠡认为战略进攻的时机已到,便对越王勾践说:
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 蹶而趋之, 惟恐弗及。《国语·越语》
意在劝谏勾践要审时度势、乘胜追击。果不其然,经过此后多次征战,吴军节节败退,此时的吴王夫差却想俯首称臣、卑微求和。深知其中隐患的范蠡力荐勾践要当机立断、以除后患,最后在勾践犹豫之际,亲自上阵将夫差围剿在姑苏宫,逼夫差自杀了:
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国语·越语下》
深藏功与名
勾践依靠范蠡、文种等人的谋略和才干得以使越国起死回生。然而,在勾践二十余年的伐吴之路上,几乎都是依照范蠡、文种的计策行事。特别是范蠡,没等勾践发话就先斩后奏率军灭掉了夫差。这使得勾践不得不为保自身江山的稳固而考虑肃清两位灭吴功臣。
此时的范蠡再次体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格局,不顾勾践与子分国的许诺,也不畏惧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的威胁,毅然泛舟飘然而去。最终在留给文种的信中道出了其归隐江湖的著名论断: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果不其然,此后发生的事情再次被这位先知一般的大咖言中,文种在勾践的质疑和逼迫下自杀,悲剧收场的同时也反衬了范蠡的明智。
文财神形成的渊源
如果根据《史记》的记载,在此之后,泛舟而去的范蠡则是开启了自己的另一段开挂的人生:
范蠡浮海出齐, 变姓名, 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乃归相印, 尽散其财, 以分与知友乡党, 而怀其重宝, 间行以去, 止于陶, ……居无何, 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司马迁笔下对范蠡离越之后的描述不可谓不详尽,大意是说范蠡之后去了齐国,经商之余还拒绝了齐国提供的相位,后辗转在陶安家继续经商,最终积攒了巨万的财富,天下人称陶朱公。自此之后,历代学者便开始了对陶朱公范蠡经商之道的考究,认为范蠡是当之无愧的商业鼻祖。
然而,此说法非无懈可击:
首先,虽然范蠡的经商事迹被记载到《史记》之类的正史中,但在此之前如《国语》一类更早的对范蠡生平有详细描述的典籍中,并未对范蠡归隐后的踪迹做出明示,结合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行文风格,确实有些对范蠡本人形象的理想化记述,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其经商一事的真实性。
其次,《史记》中说范蠡到了齐国自改名讳为鸱夷子皮,实际上,在春秋时期的齐国,的确有另外一个鸱夷子皮:
孔丘乃志怒于景公与晏子,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墨子• 非儒》
可见这个鸱夷子皮是孔丘孔老夫子同期在世的历史人物,但范蠡离开越国泛舟五湖时,是在孔子去世以后,由此可以断定此鸱夷子皮并非范蠡。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存在身份之上的混淆。
最后,经过史学家考究,后世流传的范蠡所编撰的《范子计然》、《陶朱养鱼经》等农商专著,其成书时间实际是汉代,并非出自范蠡所在的春秋末期,因此更可能是后世的托名之作。这进一步加深了对范蠡经商一事真实性的怀疑。
实际上,范蠡最终以陶朱公的名号成为被我们所熟知的财神爷,更多的是由于其在道教中的地位所致。
范蠡的治国治政观念涉及天、地、人的三道老学,与正统道学的一脉相承;而道家所供奉的神明常与其原型生前的功德相关,因此范蠡的治世成就和道德形象使得其能够从人的层次脱颖而出;加之后世对范蠡因功成身退而隐世,后又凭借智慧与才干成功经商的印象的不断加深,使得其成为民间百姓心目中睿智、超脱和气度的象征,由此逐渐被赋予了财神爷的神格。
拓展阅读:《史记》、《国语》
参考资料:《千古一陶朱 范蠡兵战与商战的成功》——王子今、《范蠡生平考论》——饶恒久、
《财神范蠡考》——刘绍明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及影视剧截图)
万物皆可内化,做有深度的历史解析。
我是二哥,欢迎关注头条号:@二哥略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