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
肖复兴
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到北大荒插队6年,当过大中小学的教师10年。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已出版长篇小说集、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一百余部。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获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等多种奖项,并获得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作家称号。
《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海河边的一间小屋》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生当作人杰》获全国第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忆秦娥》获第三届老舍散文奖;
《童非素描》获第一届全国体育报告文学一等奖;
《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曾入选加拿大大学中文教材;
《肖复兴自选集》中《拥你入睡》被编入人教版中学课本。
图书简介
《读书知味》
这是一本给青少年读者的阅读点津之书。作家肖复兴与小读者们分享读书的经历与经验,引领大家走进中外名家名作,聆听作品中作家的创作心语,寻找有效阅读的具体方法,旨在帮助小读者们培养阅读的兴趣,重建阅读的习惯,从文学经典中寻找向上的力量。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这样的诗句: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近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林语堂有知味读书法: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就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可见读书知味的重要性,读书须有疑,须用意,读懂读透才算是真正读了书,这样读书才有意义。
《读书知味》是作家肖复兴结合自己六十多年的读书阅历与教育经验,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阅读指导用书,包含读书的具体方法、读书的乐趣、读书抓重点、读懂作者写作的主旨等方面。他借贾平凹之口,告诉读者也是告诉写作者,在写文章时要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这些真知灼见,都是课堂上听不到的大家经验之谈。说他是拾遗补阙也好,另辟蹊径也好,总之他谈的东西比较新鲜。比如以物写人,他举例艾青的《忆白石老人》,从齐白石的画入手而写齐白石这个人。再比如从门罗的短篇小说《脸》来谈如何从最简单的人物关系、最简单的故事入手,平地起波澜,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心理世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此书不只对提升阅读能力、水平有用,对于学习写作也大有裨益。
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记者:我们都知道您是位大作家,可这本书连您自己都说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小书,能说说您写这本书的初衷吗?
肖复兴:我觉得现在孩子们对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淡,不像对打游戏那么感兴趣。我小时候,觉得阅读是最快乐的一件事。所以,这两者之间显著的对比,让我觉得读书有没有兴趣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是我最开始写作这本书的缘由吧。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也与我小时候的读书经历有关。上小学四年级时,我读到了一本上海出的《少年文艺》,说老实话,如果没有这本书,如今我可能走上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浓厚的兴趣之下,渐渐地,我读书越来越多,越读越有乐趣。这种乐趣呢,不仅表现在读书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自己对学习的整体方面。从小学到中学,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不仅语文成绩很好,而且理科等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非常好。所以我深刻地认识到,小时候读书,对于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所以,我很希望把自己的经验也好,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也好,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记者:在《读书知味》这本书中,您选取了40多位中外作家的50多篇作品,并进行了文本分析和阅读指导,请问您选择这些作品的标准是什么?您有最喜欢的作家、作品吗?
肖复兴:两个标准:一个是孩子熟悉的、在他们语文课本里学过的,我来重新解读,让他们来看看和他们老师讲的是不是一样,跟他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第二,我来挑选一些他们没有读过的,可能有些陌生的作家的陌生的作品,挑选的标准是我感觉它适合孩子们阅读。这些作家里头,中外作家都有。这些中外作家所写的全部作品不见得都适合小孩读,我挑选的是适合孩子们看的,他们看完以后可能会有兴趣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您刚才问我里面有没有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那当然有了,我所挑选的这些作家和作品,首先是我自己喜欢的。如果我自己不喜欢,我怎么能推荐给孩子们呢?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大家,再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成果,我觉得这样的效果应该是最好的。
记者:您如何看待读流行作品与读经典作品呢?
肖复兴:我不反对读流行作品,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要读经典作品。但是我也不赞成一个孩子在最初的阅读过程中全部地都读这些经典作品。为什么呢?经典作品有些离孩子太遥远了,比如时代背景等东西,他们都不是很了解。而经典的作品我也不赞成倚重过去,越老越好,并不是一定要让孩子去看莎士比亚,看四大名著。我认为,一定要挑选那种适合孩子的,尤其是那种短小精悍的作品,把这样的作品先给孩子们看,由此再由浅入深。
经常阅读陆游的《剑南诗稿》
记者:您在《细读的妙处》一文中,跟读者分享了什么叫细读,能举例说说吗?
肖复兴: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快速浏览、粗粗翻检,对选书时,特别是查阅资料时,是适用的。但是,当你找到了你需要的或喜欢的书之后,就应该把速度放慢,不要粗心或粗疏地去读,而是要一字一句仔细地读,这更是读书的一种本事。要加强文本细读的训练。
已故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从细读这方面给我们一些启发。
小说讲述的是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们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到画家正在画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国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作陈词滥调。叶三只说了这样一句话,画家立刻点头称是,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
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记者:能说说您最近看到的三本好书吗?在您心中,好书的标准是什么?
肖复兴:我最近当然也读了一些书,对我个人来讲,对我的学习和生活有帮助的有这样几本书。
一本是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短篇小说集《乡村生活图景》。我发现他写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非常相像,他对小说的界定跟我们对小说的界定不太一样。他的小说更注重人类共通的、最平凡、最朴素的东西,更注重生活中最细枝末节的东西,而不是写我们小说中最常见的那些宏大的历史背景、跌宕起伏的情节。所以,对奥兹的小说,我非常感兴趣。
还有一本,是我过去经常读的书,陆游的《剑南诗稿》,这些年我一直把它放在床头来看。这本书一共是八卷,可以说在中国的诗人当中,他的诗是留存最多的,但是他的诗参差不齐。读他的诗,我最大的受益之处,就是感觉他的生活是非常朴素的,他用最朴素的语言来写最朴素的生活,这一点对我的启发是非常大的。
再有就是菲利普·罗斯的作品。我们现在好像都比较热衷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谁获奖就读谁的书。菲利普·罗斯是美国的一位作家,好多年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竞争者,但他始终也没有获得这个奖项。这两年我看他也是渐渐地淡下去了,原来译林出版社曾想出他的小说全集,我非常渴望能读到他的小说集,可是到现在我也没有见到。他的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我非常愿意推荐给大家看一看。
(燕赵都市报 记者 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