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我们美丽的祖国歌词原文(我们美丽的祖国歌词)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守护民歌】

春至花开日 民歌正当时

——在民歌发展路上创新探索的追梦人

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 李丹阳

灯光下,舞台上,呼麦从歌者的喉咙直抵听众的耳膜,声如苍穹之巅,如瀚海之底,如骏马嘶鸣。90后民歌歌手傲日其愣嗓门一开,把人们带到内蒙古的大草原,而他的思绪回到了二十多年前一个小小的舞台:在一个家庭聚会上,羞涩的5岁男孩傲日其愣站在众人面前,鼓足勇气唱了一首民歌。热烈掌声里,男孩第一次感受到嗓音的价值,悄悄把民歌梦像小树苗一样种在了心里。

这个梦登上岁月列车,来到大大的舞台——湖南卫视《春天花会开》节目。同一舞台,离傲日其愣几米的距离,另一个做着民歌梦的孩子提起话筒。90后青年歌手麦麦提江·麦提喀斯木那高亢的维吾尔族唱腔,与呼麦声击撞开。强烈风格对比下,两种声音在一首歌里毫无违和地融合起来。

一首带有欧洲风格的小曲《橄榄树》,让人感受到的竟是中国的草原牧场和戈壁大漠,被年轻人玩出了中国民歌的味道!观众这样感慨。

几年里,青年群体中掀起了一场民歌热,一批民歌青年不断探索,尝试让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相互结合,让原生态的状态灵感与学院派的技术风格相互碰撞。《春天花会开》节目主创人员早早关注到这一现象,他们总结道:青年人使民歌展现了别样风采,拥有了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更强的传播力。

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胡廷江看来,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民歌一个重要特点是传承,而青年人的创新顺应了民歌的本质,能获得持续而长久的生命力。

1.民歌没有被遗失在故乡

几十年里,伴随城市化进程,人们从农村奔向城市。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主要生长于农业生产和田园生活土壤的民歌似乎被人们留存在故乡。在傲日其愣和麦麦提江·麦提喀斯木出生的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早已开始占领人们手中的播放器和耳机,民歌逐渐淡出了很多人的视野。

从小喜欢,无法割舍,从未改变。简洁有力的话语里,傲日其愣表达着他不同的看法,实际上,我身边很多一起来到大城市的青年人,从来没有丢下民歌情结。

在生养他的内蒙古大草原,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人世间的种种经历,都有民歌相伴。祖辈父辈个个能唱,任何心情都可用歌声表达,自然、纯真、深刻。傲日其愣少年时便立志走民歌道路,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这条人生道路能不能走通。

这份自信,源自他对民歌生命力的理解,也源自民歌带给他真切的感受——幸福。来到城市发展后,他没忘记自己身后那片草原,舞台、地铁、街头,他走过的地方,脑海中始终萦绕的是草原民歌的背景音。他与很多青年一起,守护着传承民歌的愿望。

他的搭档麦麦提江·麦提喀斯木投奔民歌的时间不长,即使在今天,他仍然给自己定位为一名摇滚音乐人,只不过民歌魅力太大,不可不学。2011年,在一场国外的音乐节上,来自一支中国乐队的民歌与摇滚结合的歌曲,把他的心给剜走了。

原来音乐可以这么做!一心钻研摇滚乐的麦麦提江·麦提喀斯木看到,外国乐迷对这种带有强烈中国色彩的歌曲报以近乎疯狂的喝彩。于是,他的音乐实验里,开始了各种民族音乐的融合。一边学,一边接触越来越多的人,在整理手机通讯录时,他才发现,钻研民歌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同仁,翻了好几页也翻不完。

在《春天花会开》节目里,两个人还共同选择了蒙古族民歌《天堂》,一个用蒙古族唱腔,一个用维吾尔族唱腔,抒发着共同的愿望:告诉所有出门在外的年轻人,正如民歌并没有被遗失在故乡,我们的乡愁也不会迷失在城市生活里。

新华社发

傲日其愣(左)和麦麦提江·麦提喀斯木受访者供图

龚爽受访者供图

郭曲受访者供图

2.同一部作品,歌者赋予它不同的时代烙印

青年职业歌手龚爽如今在中国音乐学院攻读声乐专业博士研究生,过去的十多年里,她在演唱中,用心寻找着中国声乐表达方式和细节处理的更多路径,搜集着一种唱法、一首歌曲中能够汇聚的最大情感交集。

我们每个人的情感都如一滴水,一群人的情感便可聚成一朵浪花,无数人的情感在一起,便有了江、有了河,有了中华儿女共通的心。出生于湖北、成长在长江边的龚爽,把自己的歌声看作是长江的一滴水,她希望穿过河流,穿过湖泊,去往更远的地方,激荡更多人的耳朵;也希望在歌唱生涯中,始终明白自己从哪里来,又去往何处。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在殷秀梅等歌唱家的歌声中,《长江之歌》到了副歌部分,便如巨浪般澎湃汹涌、波澜壮阔。而成长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代下的龚爽,对副歌使用了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平稳缓和如涓涓细流。

像孩子躺在母亲的怀里,向母亲呢喃着轻声耳语。龚爽说,我们生活的年代稳定而幸福,我平时看到的母亲河就是这个样子。如同她那关于一滴水成长的感悟,整首歌缓缓而进,情感逐渐浓厚,涓涓细流不断汇集,直至结尾处情感喷发、抵达大海。这便是长江边长大的女孩用歌声诉说的长江。

类似的尝试,龚爽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那时,我在一次演出中演唱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龚爽回忆,过去,这首歌的副歌部分是进行曲节奏,因为要表现硝烟战火和战斗场景,所以是昂扬的、激情的。

龚爽将之改编成一个抒情段落,并且用一种舒展长线条的演唱方式来演唱。歌词中‘美丽的祖国’‘强大的祖国’早已成为现实,我们当代青年人是用从容自信的姿态步入新时代的。所以我想用歌声表达我们真实感受的祖国。龚爽说,同一部作品,歌者能赋予它不同的时代烙印。

而这样的探索并非易事。在各国文化激烈碰撞交融的今天,很多像龚爽一样的青年歌者,都希望有更多持这种想法的人参与进来,一起思索,一起尝试,唯有如此才能找到中国声乐、中国民歌更多的发展路径。

3.尊重来自真实生活的每一个音符

青年音乐制作人郭曲最近也加入了民歌大家庭。对民歌有两种情感,一是喜欢,二是敬畏。有机会涉猎民歌,尝试民歌元素与电子音乐、流行音乐的融合,郭曲没有丝毫犹豫。

在我接触到的青年群体里,对于民歌是存在审美断层的。郭曲介绍,在他的一些作品里,《茉莉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歌曲的元素能唤醒很多父辈人的记忆,可一些年轻人却难以产生共鸣。

一些学者也强调同样的问题,相较于流行歌曲,民歌的传播渠道较为局限,原本来自民间的民歌逐渐曲高和寡。

也许自己可以为解决这个问题做一点点事情。郭曲很快发现,民歌与各种音乐的融合,不是一个包装的过程,没有听众会为简单嫁接的作品买单。要解决审美断层问题,让民歌被更多年轻人接受,不可一蹴而就。

最大困难是如何准确地把握尺度,让作品既保留经典音乐的精神内核,又具备恰当的音乐语言。郭曲视之为最大挑战,他说,我们要有谨慎克制的原则,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急着创新。

在改编《乌苏里船歌》时,郭曲几乎完整地保持了整首歌的音乐样貌。实际上在气质等方面也没有做太大改变。原作品对人们的自在快乐展现得淋漓尽致,完全不必做‘画蛇添足’的改变。郭曲认真地践行着自己谨慎克制的原则,也注重了解民歌的诞生背景,注重去实地采风。

这样的观点被胡廷江赞同,在他看来,民歌不光是旋律上的呈现,更是一种生活的再现。青年人要传承和发扬民歌,就要扎根在民间的土壤,深入人们的生活,去体验、挖掘、凝练。互联网越便利,我们搜索一段旋律越容易,就越要尊重来自真实生活的每一个音符。胡廷江说。

不刻意,要自然而然。在《春天花会开》舞台上,郭曲得意于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中一段平和而温暖的小号声。郭曲说:没有特意拟定的意境,没有专门预设的情感。就让音符本身去和观众交流吧,让它成为一个台子,让观众把自己想要的真实情感放上去。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2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网络讯息

我们美丽的祖国歌词原文(我们美丽的祖国歌词)

2022-11-16 10:22:19

网络讯息

金钱木介绍(金钱木的扦插方法)

2022-11-16 10:24:2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