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了好几个病人,因为过度静养导致了症状的加重和功能障碍的出现。所以,今天就想给大家解读一下,过度静养带来的问题。
案例介绍
案例一:病人是一位大妈,七个月前走路不小心扭了一下膝盖,导致膝盖外侧副韧带拉伤。损伤后患者找了骨科大夫去看,没什么大碍,医生开了一堆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药物让回去多休息。病人一直配合使用药物治疗,回家热敷的方法恢复。可都过去七个月了,症状不但没有好转,还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患者走路开始出现不适,波动感。屈膝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案例二:病人是一位刚退休的阿姨,平时酷爱登山,户外运动。有一次崴脚,彻底改变了患者的生活轨迹。崴脚后,患者及时拍了片子,并没有骨折的情况,应该是一个韧带的二度拉伤。但大夫让石膏固定两个月,一系列的问题就从这固定开始了。两个月了,症状不但没有好转,踝关节出现了粘连,屈伸受限,走路也出现了异常的步态。经过检查,患者还出现了血栓,骨质疏松这些长时间不活动的并发症。患者性格本来很阳光,这次损伤,患者在家休息两个月,整个人都快抑郁了。
以上的案例是不是很像你自己的治疗经历呢?一个普通的崴脚几个月了好不了,一个普通的肌肉拉伤,越养问题越多。为什么骨科大夫都是让你吃点药,回去多休息是,是这种方法有误吗?带着这么多问题,我给大家来细细解读。
软组织损伤该如何合理使用静养呢?
静养不是不能用,合理使用是有助于恢复的。过度使用,带来的就是各项功能的退化。软组织损伤后,会经历一个急性期,这个时期大概在一周以内。急性期炎症活跃,我们需要制动,静养给予软组织良好的修复环境。但度过急性期后,软组织的修复进入了第二阶段,也就是再生期,这个阶段在损伤后的2~6周。这个阶段损伤的组织中开始长出越来越多的胶原纤维来连接损伤的组织。后期慢慢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塑形期,这个阶段大概在损伤6~8周以后。通过合理的功能力学刺激来促进新生的组织更接近正常组织。
长期制动对各种组织带来的影响
一,制动对韧带的影响
制动会导致胶原纤维产生的减少,胶原纤维排列无序,新生的组织物理结构和力学性能退化,韧带附着部骨组织的再吸收。
对损伤韧带早期进行有控制的低强度运动,可以提高疤痕的刚度和力量。减少疤痕增生,肥厚。运动也可以增加愈合后组织的生物力学功能,使新长出来的组织在各项功能和结构方面更结节来正常的组织。
二,制动对关节软骨的影响
关节软骨的营养在未成年时,有两部分供应,一部分来自软骨下骨,一部分来自关节的滑液。成年后,骺软骨骨化,软骨的营养就只剩滑液。但这种滑液提供营养需要关节的活动,对软骨进行挤压,放松,促进软骨的营养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出。这种机制叫弥散机制。长期制动会导致软骨的退变,脱水,变薄。
关节软骨的恢复,离不开力学的刺激。我们需要这种运动来提供软骨代谢所必须的弥散机制。而且软骨的轻度磨损,有一定的恢复能力,而这个恢复也依赖于一定的应力摩擦力刺激。
三,制动对骨骼的影响
骨骼有骨松质和骨皮质,松质骨里面有骨小梁,骨小梁就跟我们家里的承重梁一样,朝着应力最大的方向支撑生长。骨折后我们需要一定的阶段制动,但骨痂形成后,一定要循序渐进的开始负重,长期的制动会导致骨质的流失,形成骨质疏松和高钙血症。而且长期制动,骨骼没有应力刺激,不利于骨折的愈合。
运动有助于全身血液和新陈代谢,促进骨折的愈合。防止钙质流失,最关键的是,应力刺激有利于骨小梁的规律排列,骨小梁的生长方向总是朝着骨质受力的方向。临床上,有些骨折两三个月也没有形成骨痂,我们会让患者去进行轴向的应力刺激来促进骨折的愈合。
所以,对于静养,我们一定要合理应用,该静养的时候不静养,再好的治疗也都会被你的活动抵消。该活动的时候不活动,各项功能,组织结构都会逐渐退变。后期随着时间,损伤的组织是愈合了,但是愈合后的组织由于没有应力刺激,组织结构排列紊乱,生物力学性质较差,无法适应正常的活动,就会表现出症状。并且,长期制动期间还形成了很多功能障碍,影响正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