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浙江杭州),北通涿郡(今北京),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2014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最终成为京杭大运河。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命人开凿邗沟,北伐齐国,这是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被认为是大运河的开端。扬州、淮安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也因邗沟的开凿而诞生。后来,秦、汉、魏、晋、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
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迁都洛阳,他在前人开凿的众多运河的基础上疏浚兴修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分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四段,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
隋炀帝兴修大运河,连通南北,惠及后世,但常年劳役征战,最终引发农民起义,导致身死国灭。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写道: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宋时期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进行疏浚整修,运河之上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到南宋时,南北对峙,河道缺乏及时的疏浚整修,大运河部分河道因淤塞而逐渐衰落废弃。
公元十三世纪末期,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为缩短南北漕运距离,不再绕道洛阳,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京杭大运河。
明、清两代均定都北京,在维持元大运河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依旧发挥着巨大作用。清朝末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漕运改经海路。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京杭大运河地位一落千丈。
新中国成立后,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重作用。黄河以南的运河河段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以北的运河河段得到了一系列整治,但京杭大运河一直不曾全线通水。
2002年,京杭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
2022年4月14日,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启动。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实现了千里通波,这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千年运河世纪复苏,流动的史诗,讲述着中华的传奇。这条贯穿南北,连接古今的大运河,定然会在我们的守护与传承之下,焕发新生,奔流不息,流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