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偶然听到这首歌的,很是惊讶,感觉这歌也太潇洒了吧!
心想这女的嗓子眼里该是站了一百多个抽烟的老爷们吧?
听这歌不开包大重九都对不起这嗓子了!
跟Rod Stewart唱的《Maggie May》有得一拼。
竟然从没听过这个歌手,刚开始看到这个歌手的名字还以为是什么非主流呢。
没想到是这么好的声音,嗓音低沉,浑厚,穿透力极强,富有金属感。
又有点儿像黄韵玲,非常有层次感,很有弹性。
原来这位歌手是比莉,原名王雪娥,1968年以唱英文歌出道,是台湾第一代歌手,是周汤豪的妈妈哦。
1975年,她在美国巡演4年,是华语歌手在美国开巡回演唱会第一人。
1991年,迈克·杰克逊到台湾举行个人演唱会,当时邀请她当嘉宾。
说到这你应该明白了吧?原来,迈克·杰克逊唱的那句夹死比莉就是她啊。
这首歌给人一种介于流行和独立之间的感觉,非常适合释放情绪的时候听,应该最适合醉酒后听。
沉重的钢琴声和着比莉沧桑的嗓音,伴奏和声也是绝佳,硬摇滚的感觉很强烈,间奏尾奏虽然不难,但也都特别有意境。
这些合成了一首硬摇滚风格的情歌。
难怪听这歌时,我总是脑补一个画着浓妆,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握着麦克风摇曳的身姿看不出悲喜,用烟熏嗓嘶吼自顾自地高唱,直教人猜测她身上的故事。
据说这首歌写的是比莉在年轻的时候,跟一名外国男子彼此相爱的故事。
三年后,那名外国男子不得不回到他的祖国服兵役,于是他们分开了,约定好两年之后退伍就跟比莉姐结婚。
比莉每天都很思念那名外国男子,两年终于过去了,但是那名外国男子迟迟没有回到比莉姐身边。
比莉很伤心,于是有了这首《Dear John》。
其实Dear John是美国的俚语,Dear John成为一个大众词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男人们应征入伍,被派往海外,短则数月,长则多年。留下了他们的妻子或女朋友。
由于常年在外征战,他们的情人纷纷移情别恋,另寻他人。
于是写信给远方的男人,她们往往以Dear John来称呼绝交对象。
男人们收到这样生硬开头的信件,往往都有所警觉:是不是要分手了?
亲爱的约翰,信是这么开头的,我找到了另一个人,我愿意与他共度一生。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咱俩离婚吧。
这类信通常都是这么写的,这些军嫂们婉转坦白自己背叛的信件。
而那些被一脚踢开的男人们,称自己为亲爱的约翰们。
这段历史也可参考电影《分手信》,因此,也有讲这首歌翻译成分手信的。
这首歌的歌词又很民谣,带着甜甜的味道以及些许忧伤。
其中有句我老是错听成你的爱,像是备胎弄的咖啡。
我想,这是不是说,谈恋爱就像开车,出了事故后,新手只会打电话哭泣,而老司机却早已换好备胎继续上路了?
所以说,爱的区别在于,你给妈妈发信息,她没回,你觉得没什么,因为你确定她爱你。你给对象发信息,她没回,你会心慌,因为你不确定TA爱你。
还要那句你说话很温柔,像一颗石头,其实不是太懂。
就像不太懂两个注定不能在一起的人,为什么要安排他们相遇。
莫非是指语气温柔,但是心里决绝地像石头?
年纪越大越会明白,少年时曾说过的话,不管多么情真意切,最后也终流于天真,但是有什么关系呢,那不代表它们就是谎言。
Hey Judy是故事的开始,
Dear John是故事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