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朝阳区左家庄街道探索推行的一码共治机制获得不少好评。该街道每栋楼门前都张贴了一张楼码,居民扫码后即可获取各类便民服务电话,随时随地反映社区问题。
一码在手,一扫即知。小小二维码,信息聚合程度更高,是信息时代基层治理的一种升级。属于哪类问题,该通过哪个渠道反映,具体由谁负责,电话号码是多少,分门别类、一目了然,线上反馈、高效便捷。依托于这座数字桥梁,居民与社区之间的信息梗阻进一步疏通,服务与管理愈发精细精准。
基层治理向数字化转型是趋势。而复盘上述创新探索,最大的亮点恐怕不在一扫即得,而是码上就办。比如要求24小时必回复社区兜底督办等等。换言之,通过这个码不仅能找着人,更能解决问题。要知道,这些年各类公共服务电话公之于众的很多,一些地方也搞了不少为民办事的网络留言板,但流于形式的其实不少。要么电话一直打不通、留言迟迟没人回;要么即便有人对接,却一问三不知、来回踢皮球;还有一些则是态度良好,但就是让人耐心等待,一通电话打了又好像没打,一串诉求接了又好像没接……如此种种,让居民颇为烦心。
为人民服务,重在解民忧、办实事。数字化也好,智能化也罢,说到底都是技术手段,是为办事服务的,而非装点门面的。技术的迭代更新,使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有了更多可能,但能不能真正让群众满意、有获得感,关键还要落到服务意识的抵达、服务机制的完善上。手段措施再怎么变,码后的东西不能变。创新产品必须摒弃花拳绣腿、表面功夫,好好看看码后的东西有没有码齐。
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是关键。真干事真服务,推动基层治理与居民共治良性互动,创新举措就如锦上添花,既叫好又叫座。(汤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