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二虎
一、努尔哈赤草创旗制
如今的清宫剧比较多,里面经常说起八旗子弟,但到底什么是八旗,很多人根本就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泛泛地随口说说,觉得八旗子弟是一个显赫的称呼。
溯源八旗,是来源于金代女真人(女真人是满族人的先祖)的猛安谋克制度,是一种集社会组织与军事体制于一体的狩猎组织,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简单点说也就是便于统一领导,共同生活,从事生产与参加战斗。
明王朝中期,生活在东北的女真人共分为三大版块也就是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
可以说努尔哈赤家族在女真人中并不是十分显赫,其父祖也是游走在大明王朝与建州女真首领之间,充当着双重间谍的身份。
努尔哈赤借父祖被杀,以所谓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可以说是得到他的原配夫人佟氏(佟佳氏)家族的鼎力支持,刚一开始,努尔哈赤的势力比较薄弱,仅有一旗之部众,也就是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时,努尔哈赤把自己的军队以黑旗为帜,称之为黑旗军,这也是他起家的班底。
随着与周边女真各部征战,羽毛丰满了起来,人丁增加,势力扩大,就又扩充实力,增加了红旗军,将原来的黑旗军交给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统领,自己统帅刚组建的红旗军,拥有了两旗部众,具备了一定实力,在女真各部中是比较强大的。
到了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601年)前后,部众进一步扩大,两旗已经不够领导。
女真人打仗以族帜为号令,发现这黑旗在夜间不便于区分,就重新整合,设立了蓝(原来的黑旗)、黄、白、红四旗,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各级首领。
二、努尔哈赤组建八旗
转眼间,努尔哈赤经过征战,把自己的主要对手海西女真,也就是扈伦四部的哈达女真、叶赫女真、辉发女真、乌拉女真征服,皆归麾下,便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四旗,加上原有的正黄、正白、正蓝、正红,满洲八旗制度正式诞生了,并以八旗制度为根本,原则上每旗定制辖二十五个牛录,但实际情况却有所不同。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依托八旗制度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这旗是以牛录为基础单位,也就是女真人最早组织谋克,每牛录三百户,每户都有一个壮丁在牛录的编制中,五个牛录组成一个小队叫甲喇,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固山就是旗帜的意思。旗主类似于分封的诸王,对自己的旗拥有绝对权力,旗内所有的事务,包括军队与官员任免都有旗主决定。
(镶黄旗)
满清八旗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无论你是谁,身居何职,官居何品,只要你还在本旗内,就得低旗主一等,旗主是仅次于皇帝的存在。
努尔哈赤建国初期,正黄旗有四十五个牛录,镶黄旗有二十个牛录,女真人尚黄,所以两黄旗由努尔哈赤亲自统领;
(正黄旗)
正红旗有二十五个牛录,镶红旗有二十六个牛录,由努尔哈赤儿子代善和代善长子岳托统领;
(正红旗)
镶蓝旗有三十三个牛录,本来是其弟舒尔哈齐的部众,由于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争权想独立,被努尔哈赤处死,因此镶蓝旗由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掌管;
(镶蓝旗)
正蓝旗二十一个牛录,由努尔哈赤儿子莽古尔泰统领;
(正蓝旗)
正白旗二十五个牛录,由努尔哈赤儿子皇太极统领;
(正白旗)
镶白旗共十五个牛录,努尔哈赤令长孙杜度统领,杜度是努尔哈赤长子禇英的儿子,禇英也是因为权力之争,被努尔哈赤处死的。
(镶白旗)
这八旗,努尔哈赤亲统两旗,两个孙子杜度与岳托各统一旗,剩下的四位旗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努尔哈赤时期,八旗也没有严格的高下之分,仅仅由于女真人崇尚黄色,由之两黄由努尔哈赤亲统而已。
三、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形成
到了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他为了平衡儿子们的权力,就从自己亲领的两黄旗中分给自己喜欢的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阿济格(18岁)、多尔衮(11岁)和多铎(9岁)三兄弟每人十五个牛录,余下的当做自己的侍卫亲军,并且明确指出阿济格为镶黄旗旗主,多铎为正黄旗旗主,并打算解除孙子杜度的镶白旗旗主给多尔衮未果。
(皇太极)
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在角逐汗位中胜出,成了后金大汗,为了巩固自己的汗权,他采取了一些措施,重新洗牌,将原来由自己掌管的两白旗(此时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取代杜度成了镶白旗旗主)与多尔衮三兄弟的两黄旗的旗帜与军队服装颜色对调,自己亲领正黄旗,儿子豪格统领镶黄旗,多尔衮与阿济格共领镶白旗,多铎统领正白旗。
随后皇太极又拿镶蓝旗开刀。这镶蓝旗是最早成立的两旗中黑旗演变而来,一直都由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支系统帅。
皇太极为了加强自己的汗权,便以丢失永平四城和当年妄想在朝鲜自立为由,将阿敏监禁,让阿敏的亲弟弟,同时也是与皇太极关系密切的济尔哈朗接任镶蓝旗旗主,达到有效地控制。
随后又找借口剥夺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改由多尔衮担任。
当年皇太极竞争皇位最大的对手就是三贝勒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一直是皇太极的心病,于是抓住莽古尔泰的小辫子,以御前露刃的罪名剥夺了其和硕贝勒的头衔,随后在一二年间,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与其弟德格类先后不明不白暴死,皇太极把正蓝旗握到自己手中。
(皇太极)
随之又对原来的两黄与正蓝旗进行混编重组,自己亲统正黄与镶黄两旗,镶黄旗成了八旗之首。把正蓝旗旗主的位置交给了儿子豪格,从而形成了上三旗(镶黄、正黄、正蓝)与下五旗(正白、镶白、正红、镶红与镶蓝)之分。
皇太极去世后,顺治帝上台,多尔衮摄政专权,便将正蓝旗踢出上三旗,将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抬入上三旗,一直沿续到满清灭亡。
尽管上三旗与下五旗所属民众在待遇上并没有什么明显差异,但实际上上三旗权势尊崇,担任佳卫内大臣的官员必须出自上三旗。而且上三旗守卫京城,是亲卫军,下五旗被派到各地驻防戍卫。
各旗的旗籍不允许自由流动,旗民的旗籍可以通过功劳,用抬旗的方式将自己以及家族的身份提升,这是地位的象征。例如乾隆时期的重臣阿桂,得到乾隆赏识,因战功从正蓝旗抬到正白旗。
四、八旗的建置
关于旗的建置,每牛录三百户,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个固山为一旗,后来逐渐形成了以佐领为单位的定式。
据有关史料记载:上三旗满清皇帝亲统,正黄旗下辖九十二个整佐领又两个半分佐领,兵马约两万八千,人口十五万人左右;镶黄旗下辖八十四个整佐领又两个半分佐领,兵马约两万八千人左右,人口十三万;正白旗下辖八十六个整佐领,兵马两万六千左右,人口十三万。
下五旗由诸王贝子贝勒分领。镶白旗下辖八十四个佐领,兵马两万八千人左右,人口十三万;镶蓝旗下辖八十七个佐领,兵马两万七千人左右,人口十三万五千;正蓝旗下辖八十三个佐领,十一个半分佐领,兵马两万六千人左右,人口十三万。
镶红旗下辖八十六个佐领,兵马两万六千左右,人口十三万;正红旗下辖七十四个佐领,兵马两万三千人左右,人口十一万五千人。
旗具有独立性和私属性,旗主一开始权力颇大,后来满清政府削弱旗主权力,逐渐被名义化,变成一种身份的象征。
旗内除了旗主,最高官职是都统(满语固山额真,从一品,相当于现在副国级),执掌一旗之户口,兵丁,教养,官爵承袭,生产劳以及军事训练等。
上三旗包衣(旗内的人)与下五旗包衣从最初的一样变成待遇拉大,上三旗成了吃皇粮的,下五旗变成了拿王府俸禄。
以上是满洲八旗的体制,自满清入关以来,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地内的人口都划入旗主,并于努尔哈赤天命年间初设蒙古一旗,到了皇太极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来管理蒙古人;皇太极天聪年间初设汉旗,到了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完成汉旗八旗建置管理汉族人。
蒙八旗与汉八旗不设旗主,其中汉八旗的地位最低,牛录一级领导一般都由满族人担任。
【作者简介】陈二虎,笔名红叶,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