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加上皆是什么(锴字拆开来)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219课,讲《说文解字》540部中癶部的三个汉字,分别是癶、癹、登,癶部只有这三个字,其中癶是部首汉字(人们也通常把癶称为登字头),登是今天的重点汉字。详情如下:

1、癶。《说文解字》540部部首汉字,同时也是现代汉语201部部首之一,读bō。《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癶,足剌癶也。从止、,象形字,本义是两足分张。像左右二足分张之形。人两足分张则行而不正。我们知道:两脚分张,不管是前面分张(外八字)还是后面分张(内八字),都不是正常的行走姿态。如图:

(八字脚)

徐锴的《说文系传》:两足相背不顺,故剌癶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剌癶,叠韵字。饶炯《说文部首订》:剌癶古语,谓足动止不自由,形容其行不前貌也。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两足箕张是剌癶也。两只脚像畚箕一样张开就是剌癶,显然,这样的状态走路是不顺的。

剌癶亦写作獵(liè)跋,《说文解字·足部》:䟺,步行獵跋也。䟺与癶同词异字。或作剌犮,或者倒过来说拔剌汉代陆贾《新语·怀虑》:拔剌难匡。直译大意就是两足分张不好纠正。或作赖䟺,都是不正之义。

癶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癶字的小篆写法)

2、癹。读bá。《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癹,以足踏夷草。从癶,从殳。《春秋传》曰:癹夷蕴崇之。‘许慎认为此字是会意字(后人有不同意见)。本义是中脚踏除草。

如果按照许慎的会意字理解,会意如何来的呢?上面是一双脚,下面是殳字,殳是古代的兵器,脚下有兵器,似乎与草毫不相关。但是许慎引用《春秋传》里的一句话:癹夷蕴崇之。这句话出自《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治理国和家的人,见到恶,就要像农夫急于除杂草一样,锄掉它聚积起来肥田,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长,那么善的事物就能发展了。显然,今本所通行的芟的写法更通顺。照文意来说,癹字的意思就是除草,只是除草的动作并没有描述清楚。注意,这里有个问题,今本的《左传》,这里都写作芟。

是许慎引用错了吗?不是的。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秋官·叙官·薙氏》注引作‘芟夷蕴崇之’似亦后人不识癹字,而改以既伪《左传》也。《文选·答宾戏》:‘夷险芟荒。’晋灼曰:‘發,开也。今诸本皆作芟字。案:發亦癹之讹。他认为这里这个字本来就是癹,但是后人有直接改成芟的,也有改成發的,我们觉得这种说法很合理。

看字形发展:

(癹字的字形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代,癹字的上面是一双脚,下面是手持某种器具或者拔除某物的样子,只是到了小篆时中间才发展成蜷缩的人的样子。但不管具体字形如何,都无法会意出用脚踏除草的意思。许慎认为它是这个意思的依据,就是《左传》里的那句话。所以桂馥在《说文义证》里说:当云癶亦声,他觉得这是个形声字。

我们只能列出来,无法断定,只能待考,好在,癹早已不是常用字,影响并不大,了解即可。

癹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癹字的小篆写法)

3、登。这是现代汉语常用字,读音有两个:

(一)dē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登,上车也。从癶、豆,象登车形。许慎认为登是象形字,像登车的样子,所以本义是上车也。既是象形字,先考察一下字形:

(登的字形发展)

显然,最早的字形跟上车毫无关系,所以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字源》中,陈英杰先生认为登是形声字。甲骨文里有这个字,像两手捧食器以进献之形,在语句意义上也多为进献之义。古文字中的登以《尔雅·释诂下》中的解释为准,即:登,升也。并认为这是从癶之登字的本义。《散氏盘》中的登于厂源即用本义。《说文》之上车也之训乃引申义。进献可以引申为本义的引申用法,也可以认为是与烝同源通用。西周金文的烝祭之烝均从米作,没有例外,春秋时期始借登表烝两个字是同源词,登亦为礼器之称。《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

这里已经有了三个意义:其一、升;其二、一种礼器(瓦豆,祭祀时盛肉食),其三、进献。这跟许慎的上车也都不相同,合起来有四个本义的说法了。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申之,凡上升曰登。从癶豆。象登車形。他同意许慎象形的说法,只是增加了引申义。徐锴似乎也赞同象形字的说法,《说文系传》:臣锴曰:两手捧登车之物也,登车之物,王谓之‘乘石’。这似乎又有新的意义。你看,这个字争论有多少。

争论这么大,简直无所适从。相比之下,《字源》所借用的古文字字形更多,解释也较为合理,我们暂以《字源》为准。登的本义就是升。其实,《玉篇·癶部》中的登也训为:登,升也。比如《易·明夷》: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晋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用的都是升的意义。

(《归去来兮辞》辞意图)

本义之外,登的用法还有很多,举其中常用的说说:

(1)高。比如《国语·晋语九》: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韦昭注称:登,高也。大意是:君子愁的是名声不好,而不愁年事不高。

(2)升迁;提拔。《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孔传称:庸,用也。谁能咸熙庶绩,顺是事者,将登用之。相当于谁能把这件事办好并取得好的成绩,就提拔谁。又比如柳宗元《非<国语>·命官》(晋)文公将行霸。而不知变是弊俗以登天下之士。(前期的)晋文公将要争霸天下,却不知道改革弊俗,以提拔重用天下名士。

(影视剧中的晋文公)

(3)成熟。《增韵·登韵》:登,熟也。《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五谷不登。朱熹注称:登,成熟也。有个成语叫五谷丰登,出自《六韬·龙韬》:战胜于外;功立于内;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定。指五谷丰收。泛指粮食丰收。登的意思就是庄稼成熟。

(五谷丰登)

(4)实现;完成。《尔雅·释诂下》:登,成也。比如《礼记·月令》:季春之月,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又比如《汉书·叙传下》:国富刑清,登我汉道。颜师古注称:登,成也。

(5)增加。《左传·昭公三年》: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锺乃大矣。杜预注称:登,加也。加一,谓加旧量之一也。大意是:陈氏的(豆、区、釜)三种量器都增加了一成,锺的容量增大了。这是说陈氏爱惜民众,以大量具借出,以小量具收回,所以民心归附。

(6)进献。这个意义前面辨析时说过,很可能就是登的本义。《玉篇·癶部》:登,进也。《吕氏春秋·仲夏》:农乃登黍。高诱注称:登,进也。

(7)上册;登载。《玉篇·癶部》:登,上也。比如:登报纸了。《周礼·秋官·司民》: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郑玄注称:登,上也。这是中国早期的户籍管理。

(8)科学考试中选。比如:登了金榜。《新唐书·刘禹锡传》:登博学弘词科。

(大诗人刘禹锡)

(9)捕取。《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命渔师捕伐蛟,取鼍,登龟,取鼋。郑玄注称:四者甲类,秋乃坚成……龟言登者,尊之也。这四种都是到了秋天之后变得坚硬,用以是季夏之月才开始捕取,对龟表示尊称,称登。

(10)祭祀时盛肉食的礼器。《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比如《诗经·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毛传》称:木曰豆,瓦曰登。我把祭品装碗盘,木碗瓦盆都用上。

(战国时期的铜豆)

(11)用作副词。表示时态。相当于当即、立刻。清代黄生《义府·冥通记》:登,登时也。登之开声为当,盖言当时也。比如《水经注·洛水》:自晨至中,紫云沓起,甘雨登降。即用此义。

(12)进入;放入。《淮南子·缪称》:锦锈登庙,贵文也。高诱注称:登,犹入也。

(13)只;停留。这个较多用于近现代汉语。比如茅盾《多角关系》:厂里停工已经四个月了,登在上海的几位股东屡次催我回来一趟。

(14)掂量。《文明小史》第二十二回:邓门上一见(那两件礼物)雕镂精工,爱不释手,登一登分两,有二十来两重。

(15)踩,走过。《集韵·隥韵》:登,履也。比如《水浒全传》第八十四回:却说时迁,他是个飞檐走壁的人,跳墙越城,如登平地。

(影视作品里的时迁)

(16)通蹬。腿和脚向脚底的方向用力。《西游记》第四十四回:到那厢,用脚登开门看是,原来是个大东厕。

此外,登还用作姓。《广韵·登韵》:登,姓。蜀有关中流人始平登定。

(二)dé。读音出自《字汇补》。通得。《公羊传·隐公五年》: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休注:登,读言得来,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徐彦疏:谓齐人急语之时,得声如登矣……显然,这是地方方言的读音。

登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登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19课,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络讯息

时柱正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正官最怕在时柱)

2022-9-2 10:48:34

网络讯息

家长和老师该如何沟通家校合作更默契(沟通需要技巧)

2022-9-2 10:49: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