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班日,豫姐先给大家送上一个好消息:
根据河南省卫建委的最新通报,郑州已连续2天本土确诊病例0新增。
还有一个消息是,今后,河南人原则上每48小时应完成至少一次核酸采样,也就是说隔一天做一次核酸。
郑州先行先试,5月底启动,其他省辖市6月底前建立工作机制。
以后,核酸检测,真的成为生活的第一部分了。
昨天,郑州全员核酸又安排上了。
30多度的高温下,越来越多的人早起排队,抢占先机,赶在太阳变得更毒辣前,做完核酸。
大白们虽然有遮阳伞、风扇降温,但是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没几个小时,身上就湿透了。
图:新郑融媒
好在,眼看着新增数字逐渐趋向于0,清零有望。
前天,陇海市场、郑州五中、联合花园小区,这些熟悉的地方终于都迎来了解封。
豫姐的吃喝玩乐群里,馋陇海市场花椒鸡的朋友们,每天一问今天陇海市场解封了吗?,终于可以去大饱口福了。
关于昨天的全员核酸,有人猜,是因为520和521刚刚过去,所以才安排上了。
也有人猜,是因为马上要端午了,节前先做一轮,图个安心。
甚至还有人迫不及待预告,这轮核酸是大解封前再来一轮。
随着端午越来越近,气温越来越高,大家对清零解封的渴望就越强烈。
有的人是因为,明明都在郑州,却因为一个在港区,一个在二七,生生处成了异地恋。
想赶在忘记对象长什么样之前,再续前缘。
有的人是因为太久没回老家,想家了。
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人,是因为该!回!家!收!麦!啦!
麦稍黄,去看娘
河南人回家收麦啦
前两天,豫姐的省外朋友,给我发了张截图,并附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是一张微博截图,热搜话题是河南人该回家收麦了。
豫姐觉得,收麦的意义,可能只有河南人才懂。
每年5月底,端午前后,是河南小麦的成熟季。
这个时候,不管你是在北上广,还是在国际郑,不管你是律师医生老师,还是销售程序员小编。
不管你是在外地打工的露丝、玛丽,还是大卫、杰克,都会在这几天收到爹妈打来的电话:
家里麦子熟了,赶紧做个核酸,回来收麦啦!
河南麦浪有多美?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刚刚过去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满,因为某名牌车的广告邪火了一把,同时也给广大网友们科普了一把:
小满这一天,麦穗开始逐渐饱满,但是还没有完全饱满。
图:央视新闻
昨天,豫姐还在跟老妈讨论,最近这天儿可真热啊,老妈说麦子眼看就熟了,不热咋晒。
河南8500万亩小麦,丰收在望。
河南作为粮食大省,自2017年以来,连续5年河南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小麦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
金黄的麦田一片连着一片,美如画卷。风一吹,就像《风吹麦浪》歌词里写的:
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
图:河南日报
河南麦浪有多美,农民的喜悦就有多浓烈。
河南人的收麦记忆,太开心了!
河南人小时候,除了寒暑假,还有麦假和秋假。
每当布谷鸟来的时候,就知道学校要放假了,该收麦子了。
麦假一般10天左右,全家齐上阵,一把镰刀下地,腰一弯就是一天。
到了麦地里,割不了二垄麦子,就开始嚷着渴了饿了。跟着下地一天,就盼着推车卖冰棍的来。
长大后,虽然工作了,但是每到麦收季节,打工人们还是会请假回家收麦子。
豫姐有一个朋友,麦收请不到假,最后花钱雇人去帮父母收的麦子。
直到近几年,机械化收割普及了,请假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图:新华社
也有一些朋友说,倒也不是真的想回家收麦,主要是想回家。
@大猫:熟鸡蛋、咸鸭蛋、咸蒜瓣、老冰棍,都是家乡的味道。
@李大王:收麦前总要吃一次碾转吧,这个季节最爱的一道菜,炒鸡蛋老香了。
图: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
@十一:小时候去麦田,就想着和大人一起吃变蛋、喝啤酒,有时候还会拿麦秆吸着啤酒喝。
图:新华社
@鸟鸟:以前收麦真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割麦、拉麦、碾麦、麦秸堆垛、扬场,最后晾晒装袋。
现在收麦比以前轻松多了,大型收割机收割后,可以直接卖掉。
@小鱼儿:放完麦假,接着就是暑假,放完暑假,还有秋季收玉米地瓜的假期。
那时候虽然苦,但记忆中全是快乐。
图:新华社
今年,因为疫情,很多人回不了老家收麦子。
省内多地喊话外地老乡:非必要不返乡,麦收困难政府帮。
从外地回家收麦,起码提前3天报备。脚刚踏进家乡土地,说不定就是居家隔离7天,甚至集中隔离。
特意回趟家,不能下地收麦,还要支付隔离费用、来返路费,豫姐算了算,确实不划算。
听到家乡喊话的网友们一边感谢老家政策,一边担心:关键是咋帮?
父母年纪大了,作为儿女,谁忍心让他们农忙自己却帮不上。
好在现在都是机械化收割。
听豫姐一个粉丝朋友说,去年,刚接到家里电话要收麦了,正打算请假回去呢,没两天爸妈又来电话了,说已经收完了,别回来了。
车也忒快了。
你收过麦子吗?
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