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汨罗江上一叶舟
2021年8月26日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一审被判执行死刑。94年出生的他,拥有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母亲是中学老师,父亲是国企领导,从小学习成绩很优异的他被保送北大,在外人看来这是开挂的人生,然而他22岁那年制造轰动全国的弑母案,逃亡3年,被捕时却仍在微笑。
为什么一个学霸如此狠心杀害将自己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母亲?
他的解释动机是为了让母亲解脱,法院审理查明的事实,也佐证了这一说法:被告人吴谢宇悲观厌世,曾产生自杀之念,其父病故后,认为母亲的生活已失去意义,遂产生将其杀害的念头并付诸实施。一边是学霸、热情、阳光的天使,一边是冷酷、自我、法盲的魔鬼,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吴谢宇人格上的巨大撕裂。
父亲的英年早逝,给吴谢宇的心理留下了巨大的创伤。爸爸就是家,他感觉,父亲不在,这个家已经不再完整。病因与爷爷一样,死于肝癌,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健康并变得厌世,让他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不如和我妈一起死,这样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惨案发生后,看到现场的惨状,他放弃了自杀。
然而从吴谢宇的成长轨迹来看,他的悲剧不能简单地归因父亲的英年早逝,家族的病史,母亲的悲痛。因为曾被网友称为最美癌症女孩的李娜,12岁时因肿瘤右腿被截肢,19岁时病情恶化,20岁时走完了短暂的一生,但她却一直用美丽的笑容坚强面对命运的不公。
一条恶龙的背后,没有无辜的父母
恶龙不是一天养成的,魔鬼也不是一夜成魔的。
吴谢宇品学兼优的成长背后,长期处于一种被过度期待的压榨中度过自己的少年成长期。
从一些媒体报道出来的信息,我们得知了一个真实的吴谢宇,施暴者的他本身也是一个受害者,可恨却更可怜。
吴谢宇从小被母亲采取压迫式的野蛮教育,游走在各个培训班之间,大脑被各种学习课程塞得满满当当,只有周日下午才有喘息的时间可以过下自己的生活。
吴谢宇一次小学期末考试,数学考了85,其中一个很简单的填空题由于自己的疏忽给填错了,拿着试卷回来之后让母亲检查,看到这道题时,母亲的脸色由白嫩转向铁青,眼神开始变得像刀子一样锋利斜眼瞥着吴谢宇。
此时的吴谢宇的父亲已经患病住院,赶上在校教学又受到了校方领导的批评,此时的谢天琴心中充满了怨恨,这个时候看到吴谢宇的试卷终于忍不住心头的怒火了。吴谢宇,79乘以28等于多少?
吴谢宇已经从母亲不善的语气中感受到了她今天气愤的心情。只能胆战心惊的拿来计算机得出结果后小声说:2212,你既然知道是多少为什么还写错?母亲的声音逐渐加大了分贝吴谢宇似乎预感到了什么,紧接着母亲一巴掌猝不及防地打在了他的脸颊,这种剧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里只要没考好就会频频的上演。
2009年的一天,母亲带着儿子吴谢宇在商场里购物,面对5天后即将到来的中招考试,儿子问了母亲一句话:妈,我究竟怎么做你能天天开开心心的呢?可是母亲面无表情地回答道:等你考到全校第一的时候,我就开心了。
那一年的中考他位列全校第一,母亲在父亲患病后第一次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从严母那里得不到的快乐,幸好从父亲那里得到了弥补,可惜2010年父亲病逝,对于一个16岁的孩子来说,父亲就是天,天塌了,也就失去了那份仅存的安全感。此时孩子最需要的是母亲呵护和关爱,但不幸的是,走不出丧夫之痛的母亲把自己的压抑,对望子成龙更加迫切的希望转嫁给了孩子身上。即使生活再难,也没有了在教育培养上少花一份钱;总是板着脸给孩子压力,无论考试成绩再怎么优秀,她都相信儿子可以更上一层楼;每逢考试完坐在沙发上等待成绩的惊悚眼神,让吴谢宇难以喘息。
中考暑假吴谢宇向母亲提出了想要出去旅游的请求,结果等到的却是母亲提前让他学习高一的课程,而且还要主动帮助他补习功课,从那次开始他开始对这个不满足的母亲彻底失望了,为日后这个天才学霸埋下了一颗冷漠杀手的心。
上了高中后,母亲更加变本加厉地向吴谢宇施压,要为孩子加最后一把劲;高考定终生,只有孩子成龙才能平复她的那份孤僻、清高、要强的个性。
据媒体披露,吴谢宇高中时期关系最为密切的好友们都曾向记者透露,大约从高二开始,他们已经听吴谢宇提过多次自己太累了,吴谢宇也曾向自己吐露过低落抑郁的情绪。
上大学后,吴谢宇曾跟好友说大学不快乐,想自杀,这可能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
2012年,吴谢宇被北大自主招生提前录取,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习;大一获得北京大学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大二获得北京大学廖凯原奖学金。
2014年,吴谢宇想去国外留学,高分通过GRE考试(排名全球前5%),然而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母亲时,同事们都说她养了个好儿子,以后可以享福咯,结果母亲却当众冷冷说道:享福,我看他巴不得我死!令大家十分尴尬。
杀人诛心,母亲所谓的爱里充满了语言冷暴力,时时刻刻,只要稍微不慎,就会像一把刀子,猝不及防扎进这个幼年孩子的心里。
这样的爱,真的是母爱吗?
是天使的召唤,还是魔鬼的召唤?
一条恶龙的背后,没有无辜的父母。
满嘴都是爱,却满目狰狞。
子不孝,亲之过。古人早有定论。
天才毁于语言的冷暴力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些寥寥数语,已经让人不寒而栗了,然而这只是吴谢宇和母亲相处交流细节中的冰山一角,我们不是当事人无法窥探其中全貌,他究竟生活在怎样的一个家庭氛围,要承受多少内心冲撞、撕裂的精神折磨、煎熬和无奈。
作为一个中国式家庭下生活的孩子,或许或少我们都能体会到吴谢宇生活在一个充满语言冷暴力,看着母亲脸色压抑生活的环境中,每天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鲜有内心的快乐可言。而不能忽略极其重要的一点是,那时正处青春叛逆成长期的他,却要极力压制内心的一切,独自一个人承受,还要在学校同学面前假装一幅很坚强的样子。
多少个漫长的夜晚,
一个令人窒息的家,
一间漆黑的屋子,
一张冰冷的床上,
一个心灵孤独、压抑、疲惫的少年,
躺在那里,
陷入无尽的焦虑、恐惧、绝望,
却不敢声嘶力竭呐喊出来,宣泄出来。
黑夜容易滋生罪恶,一条恶龙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孕育了,它被压抑有多久,承受的压抑有多大,滋生的怨孽就有多恐怖。
心理学有个蝴蝶效应,比喻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抛开家庭巨大的变故,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不说,姑且母亲变本加厉的语言冷暴力也只是一种微小的变化,但这种微小的变化积攒多了,累积到一定程度,足以改变一个人精神上的本质,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
当所有的精神折磨和煎熬在一个人的体内堆积到没有一丝容纳的空间时,还要往里面塞,这个空间就会爆裂,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弑母,罪大恶极。
但大众站在法理和道德审判的至高点对吴谢宇们的十恶不赦、违背人伦进行谴责,认为这些孩子已经成人了,具有独立思考行为能力,理应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接受审判时,却鲜有人去谴责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是否也犯下了违背人伦准则——没有赋予孩子平等的尊重,对孩子提出诸多苛刻的要求,施加精神暴力,不允许孩子反抗,不容侵犯自己的权威。
然而法律鲜有追查,也难以追查父母在生产,制造,加工孩子的过程中所犯下的重大失责。从产品溯源的角度来说,是要追究源头生产者的责任。
教授李玫瑾认为:吴谢宇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是一个高智商的犯罪人,他的聪明让他绰绰有余地应付现实、应对各种人。但他的内心是空的,空到没有灵魂。想必他母亲至死都没明白:儿子为什么要杀她?
弑母行为难辞其咎,但这样的评价对吴谢宇来说,真的客观公平吗?
这只是成人世界那套老练的游戏规则,道德绑架,深谙不宣的说辞。就像有媒体闪烁其词地说道:我们没法去界定这种教育方法是否正确,确实在这之前有出现过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虎妈狼爸,可这就能不能说孩子只要考上名牌大学了他这辈子就幸福了,他的人生就彻底走向了成功了呢?
这不是没法界定,弑母的结果已经很显现了;这也不需什么疑问,高智商低情商的社会问题青年比比皆是,明摆着这就是成人世界的潜规则。
我个人认为:真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没有灵魂的人,母亲才是。
别忘了,那时的吴谢宇只是一个孩子,他渴望等来母亲的为爱发光发热,他极力讨好母亲,拼尽了全力,中考拿下全校第一,但依然满足不了母亲的过度期待,等来的依旧是爱到让人窒息的变本加厉。他真的尽力,却无法照亮性格有缺陷的母亲,没能迎来母亲这座灯塔为他人生希望开启的一道光。然而这一点被很多人被忽略掉了。变成今天的恶龙,吴谢宇有几分是自己的心甘情愿?
妈,我究竟怎么做你能天天开开心心的呢?
这句话道出了这个孩子几近绝望的人性拷问。我相信,吴谢宇有过踌躇满志,有过燃起生活和对母亲的希望,他挣扎过,努力过,可惜最终还是万念俱灰,败给了现实,败给了自己强势的母亲。
而母亲则凭借掌控孩子吃喝拉撒的生存权,对她的依赖,为你好的爱居高临下,用亲情的道德绑架,继续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地压制孩子。
这难道还不够细思极恐吗?
正是母亲冷漠的语言暴力,孤僻的行事作风,一步步摧垮了这个孩子对生活点燃希望的重构,孩子刚把希望的积木垒好了一层,就被无情的母亲推倒,一次次把希望垒好,一次次被推倒,一次次内心陷入崩塌,看到希望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把这个孩子逼到绝望的深渊,逼入了极端的死胡同,等到最后一丝希望的火苗熄灭了,万念俱灰,最后吴谢宇作出违背人伦的惊人之举——弑母。
当我们在说吴谢宇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时,不妨照照镜子,父母才是那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正如吴谢宇在庭审中说的一句话: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他考了年级第二名,父母都特别高兴,我可以满足他们的骄傲。而他觉得,自己念书只是为了满足别人,而不是自己。
父母到底是爱的是孩子,还是爱那个成绩单上的孩子?
不禁让我想起那句令多少人伤心的话:你要是没出息,连父母都瞧不起你。这种赤裸裸的功利主义,价值主义,没有任何爱的真诚可言!
父母真实的面孔,他们只爱自己
母的爱,往往很自私,很伪善。父母、社会,包括媒体都不愿意承认一个事实:似乎父母的养育之恩可以掩盖一切,可以站道德的至高点去指责孩子,说三道四,为自己的过失开脱,轻描淡写略过自己犯下的诸多过失,包括罪责。成人父母犯了错,舆论像极了皇帝老爷,给自己下一道不痛不痒的罪己诏。
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编织的最大谎言。
大多数父母爱的不是孩子,他们只爱自己!
正如一个14岁跳楼自杀的女孩在遗书中写道:
父母爱的不是她本身,而是冲进班级前十的她,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她,是考到满分的他。
事实上孩子要求很简单,快乐也很简单,没有成人世界那么复杂,他们仅仅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一种真切的爱,一种认同,一种安全感而已!
每个孩子都有一种求生本能的天性,怕爸爸妈妈不要自己。曾经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衣服,撕心裂肺地喊道:妈妈你别不要我,我一定乖乖听话的,我不要玩具了,也不要新衣服了……当时把我看哭了,直至自己有了孩子才有了那种心被刀子扎进去的真实体会。
孩子4岁时,有次淘气,把我气坏了,随口说了一句话,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话一句话,孩子被吓得稀里哗啦地哭了好一阵。我自己也被吓坏了,把他搂在怀里,安慰他,看着他委屈哭泣,紧紧搂着我的身体,眼神害怕地说道我要爸爸,我要爸爸的样子,心很痛,立刻给孩子道歉。
即使拔出钉子,也会留下伤痕。这一次之后,我就不敢再说这样的话,孩子的记忆力很好,也会记仇的,所以后来我经常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需要他之类的话,以修复自己给孩子幼小心灵留下的这道伤疤。
对于吴谢宇而言,父亲走后,母亲就是吴谢宇唯一的靠山,无论母亲怎么严苛,对于一个幼年的孩子来说,母亲就是他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是他的一切,是他生命的全部,世界的全部。
所以年幼时的吴谢宇,害怕失去母亲,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地去抓住母亲这根救命稻草,极力去讨好母亲。他曾尝试多次开导母亲,包括带母亲出去玩,而他那句:妈,我究竟怎么做你能天天开开心心的呢?却也只换来母亲冷漠的回复:等你考到全校第一的时候,我就开心了。
与其说这个孩子是在拯救母亲的世界,不如说他是极力讨好母亲,拯救自己的世界,拯救自己人生的希望,那份依赖母亲的安全感。然而这些却没能唤醒性格孤僻、清高、要强的母亲从悲观痛苦的情绪摆脱出来,他只是个孩子,无法挣脱亲情牢笼的一个囚徒者。
从吴谢宇母亲的家庭教育中,尤其是亲子交流的沟通语言,大多数父母都能看到自己的身影,虽然没有那么极端,没有把孩子逼入绝境,但所谓的为孩子好同样也是在扭曲孩子,魔化孩子,让他们走向社会后变成各种形形色色的怪物。
父母总是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都是为孩子好,他们的付出理所当然应该被定义为爱。但你没有出息连父母都瞧不起这句话啪啪打脸了多少为人父母的脸。有多少父母真正配得上爱这个词,对得起自己的羞耻和良知?
就像有句话的:成年人只看利弊。
这个世界上鲜有无缘无故的爱,爱不是没有条件的。父母的利弊权衡是赤裸裸的,父母要的是名声、脸面、谈资……付出总是希望要回报的,人必有所图,这是人的天性。哪有几个父母是真心实意爱孩子的,哪有什么手心手背都是肉,这是人类自我标榜的道德谎言,含金量只有10%,充斥了各种虚伪。
爱的能量有正负极,爱到极致是顺天应时——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和节奏;爱到极致也可以是地动山摇——生命消亡,家庭支离破碎。
从本质就是上来说,吴谢宇的遭遇与21岁心就死掉的腾讯实习生一样,父母让孩子背负太多自己的期许,按他们的意图行事,却没有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苦难境遇的能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人,经不起任何大风大浪的吹打。他们无一例外都活成学习的机器,高级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活成了没有人生意义的人。
灵魂与机器没有共生。
一半人的热血,一半机器的冷血,这不是按个假肢,做个心脏搭桥那么简单的事情,这里的机器与人可以和谐共生;一旦大脑里冰冷的机器组织与有血有肉的灵魂组织发生冲突,这必定是毁灭性的战争,只有一种结果大脑拒绝屈从机器组织的主宰,以终结者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毁灭,获得重生。
区别只是,吴谢宇选择了弑母震惊全国,而21岁的实习生选择了自杀,默默地离开这个不曾让他留恋的世界,但这本质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今天,很多孩子酿成的悲剧,与父母在其中都扮演了隐性杀手的角色脱离不了干系。
正如古语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生死往往在一念之间,魔鬼和天使也只是一线之隔!
不要把吴谢宇的弑母简单归结为他是一个成年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不要简单归结为他自身人格心理上的扭曲和精神上的障碍。
我们必须尊重一个客观事实:
在成年之前吴谢宇只是一个孩子,他也有阳光、热情、灿烂的一面;而冷酷,自我,法盲的一面,不论是先天遗传的因素(吴的母亲本身就是一个性格孤僻、清高、要强的人),还是后天家庭教育碾压式的成长环境,吴谢宇只是家庭的牺牲品,当下这个时代一个不幸者悲剧的缩影。
如果他们的母亲家庭教育中能多给孩子一些真正的爱,多一些温暖的沟通,给孩子一些自由意志的权利,多给孩子一些正确的三观引导,多给孩子一些挫折的磨练,即便是先天基因,大脑神经结构的问题,只要母亲能用正确地言行举止拉了孩子一把,多数孩子能迈过魔鬼与天使的一线之隔,成为一个与之家庭、社会相和谐的人,不至于走向极端万恶的深渊。
不要把曾经的宠物养成怪物、废物
22岁弑母的吴谢宇不会是最后一个,
21岁心就死掉的实习生不是最后一个,
14岁的跳楼女孩也不是最后一个……
这些早有先例,而且当下越来越频发。
就像黑格尔曾说的:
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历史是一面镜子,但总有那么多父母在坑孩子,黑化孩子的这道路上前仆后继,乐此不疲。
当下的父母不要以为这些悲剧与自己毫不相干,暗自庆幸这样的悲剧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把这些当做一个热点事件看待,除了唏嘘不已,觉得震惊不可思议之外,热点过去了,继续做一个不明事理的吃瓜群众。
别高兴得太早,也别作壁上观只是看热闹,当下青少年乱象丛生的问题值得每一位父母反思深思: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终究要把孩子带往何方?
在满足父母的骄傲、期待、面子中,到底是谁在制造一条条恶龙?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式父母同样也是在逼孩子学习,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没有发生吴谢宇、21岁实习生、14女孩那样的悲剧,但每天都在上演的悲剧同样令人沮丧和虐心。
那些把孩子养废练残的家长,看着自己啃老、躺平、家里蹲的孩子,每天是都是生不如死的心情,这难道是父母儿时那个活泼开朗的宝贝吗?
没有把孩子养废练残的父母,也别幸灾乐祸。
我努力学习,报一所离家远的大学,不是我对远方有多期待,只是为了远离父母!这是我带过的一个男孩向我吐露的心声。
女儿上了大学后,很少打电话和她交流心事,都是她在主动找话和孩子说。这是与一位母亲聊天中得知的信息。
养了20多年的孩子,挣脱家庭牢笼的束缚,飞走了;即使飞黄腾达,能给父母吃好的穿好的,那又如何呢?到头来,不还是活了个寂寞,表面风光,无论物质多富有,只有头脑中精神富足,有润泽,人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感。
人对自由的渴望是天性,与血浓于水的亲情无关。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疏远父母,这不只是距离上的疏远,而是心理上对一座曾经囚禁自己心灵的牢笼的越狱。
远离父母,逃离父母,真爱生命,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人间的悲剧呢?
家对中国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被冠以各种诗情画意,一言概之,人对家有依恋,落叶归根这四个字道出多少人的心声。而如今家这个字太沉重:
一半是摇篮,一半是牢笼:
一半是在跳舞,一半是走钢丝绳;
一半是品尝美酒,一半是喝下毒药。
一半是心之所依,一半是身在他乡。
父母想要锁住孩子天性的那部分东西,终究它是要释放出来的,多数亲子关系都变成了这样:
好一点的,亲情化作了冷漠;
差一点的,亲情化作了戾气;
最糟糕的,亲情化作了杀戮。
所以一提起原生家庭这几个字,有的人不堪回首,有的人声泪俱下,有的人歇斯底里……这也就是为什么原生家庭的话题成了当下社会的热点。
有多少人的命运,在原生家庭的剧本中早已经写好了结局!
丑陋的父母。
很多人对这句话应该不陌生,你不论多大年纪都是我的孩子。咋一听父母的这句话很暖心,很烂漫。但真实的情况却是:即使你成人了,即使你有了家庭,我的权威依然还在,依然要对你的生活指指点点,甚至操控左右你的生活。
因为父母,有多少人违背了自己的天性,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因为父母,有多少人恋爱无果,婚姻鸡犬不宁,有的殉情,有的离婚。
还是因为父母,有多少人拆散了原本幸福的家庭,只是因为他们的重男轻女……
你看看这就是真实的父母,他们爱的不是孩子,只是自己。
最后的值得我们警醒思考的一点:
吴谢宇的母亲是一位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却错误地把家庭教育引向一个极端。教育内卷的大浪潮下,不论知识阶层的精英,还是普罗大众,父母如何活得人间清醒抵抗时代的冲击,如何教会孩子掌握比成绩更重要的能力(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这才是当下家庭教育首当其冲的第一要务。
特别说明
以上内容,无意为吴谢宇的罪责开脱,也无意诋毁一个已经逝去的母亲。全貌无法窥探,真相或许另有隐性,只是希望我们能否从这个弑母极端案例的一个极端的视角,看到语言冷暴力危害和灾难,把它当做一面镜子,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照照镜子,照照自己的嘴脸,同时也是在警醒我自己,做一个更值得孩子信赖、依赖的父母。
毕竟,我们与孩子的相处90%是在语言交流中完成的,如果我们能学会沟通,进行有效沟通,至少我们的孩子不会走极端,悄无声息地变成一条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