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湾是湖北省武汉市旅游景点,武汉周边历史悠久的古镇,位于黄陂研子岗镇,坐落于木兰山下,因保存完好的明末清初古建筑群而闻名于世,当然,大余湾的古建筑不仅历史悠久,格局也是非常考究的。我国的传统建筑讲究坐北朝南,大余湾却并非如此。大余湾有些建筑是坐西朝东的格局,寓意紫气东来,代表着一种和谐。外宽里窄的大门则传达着余氏家族“宽进窄出、勤俭节约”的思想理念。滴水线石墙避免了雨水渗透到宅内的同时,也打造出古朴、美观的风格。在专家学者眼中,大余湾就是一座活的博物馆,至今还能寻到古代繁华生活的蛛丝马迹。
小桥流水、明清建筑、长街曲巷、黛瓦石墙、亭台楼阁。一切的景色,一切的画面,若隐若现。仿佛穿越时空,这种感觉古朴、清凉、悠远。这里绝对是写生摄影的好去处,每 一处都可以自成画卷。
黄陂大余湾属黄陂区管辖的研子岗镇,依山傍水,宁静如画。20余条巷子纵横分隔。现存50多户石砌屋,大部分至今仍保持较完好。这些石屋雕梁画栋,是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筑风格。
大余湾距武汉市区40公里,坐落在乡村的公路边。村头是一望无垠的农田,田边散见丰收后堆积的小山似的稻草垛,还有三三两两的水牛在田间放牧。走进小溪环绕的村口,青石小径蜿蜒前伸,一幢幢古旧的房屋连环而建,一律的青条石墙,黑瓦飞檐,形成院落交错的小巷,石磨、古井、油漆斑驳的木亭散布其间,偶见残缺的木石雕刻、画梁牌匾,依稀可以想见旧时的精美。
沿石板路进入湾子,最先看到的是百子堂。“百子堂”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占地面积达1万平方米,房屋100余间,但多已损毁,目前看到的是幸存的一幢。进入村中,会有青石小径蜿蜒前伸,这里的房屋大多数都是从明清时期就留存至今的。房屋连环而建,一律的青条石墙,黑瓦飞檐,形成院落交错的小巷,石磨、古井、油漆斑驳的木亭散布其间,偶见残缺的木石雕刻、画梁牌匾,依稀可以想见旧时的精美。
大余湾所属双泉村的名字,源于一段传说。据黄陂文史专家黎世炎介绍,传说唐朝一高僧云游木兰山后,经木兰川,来到大余湾背后一座山头,环顾四周,但见群山环抱,茂林修竹,山花烂漫,山下阡陌纵横,鸡犬相闻,不禁感叹:此乃风水宝地,若建一座庙宇,定香火旺盛。遂口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不胜惋惜:“可惜,如此胜景,但缺甘泉。”无意间双足跺地,竟然有两眼泉水翻卷,清澈甘冽。
此后,高僧四处化缘,终于在山上建成双泉寺。此寺“文革”中被毁。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掘出一缸窑藏钱币300多斤,从唐开元到清乾隆的钱币都有。
村子始建于明初,主体为民国初年修建、少部分为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大余湾景区刘爱祥总经理介绍这里的建筑模式: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满村子讲的都是黄陂腔,为什么地处鄂东,老宅却高低错落着两叠或三叠马头墙——这分明是徽派建筑。
村里的余氏族谱解答这了个问题:明代洪武年间,余氏的一世祖余秀山率族人从江西迁到黄陂研子、木兰川,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落。明清至民国,大余湾人经商致富,开始大兴土木,建设美好家园。遗留下来的就是大余湾如今的老建筑。
据说,大余湾与婺源一脉相承。这个湾子的先人系余姓大户,最早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诏令赣湖大移民时,于洪武二年(1369年)从江西婺源、德兴一带迁徙到如今的木兰川,在余氏宗谱上有明确的记载。当初之所以选择在此定居,是因为认定这个湾子是一块极为罕见的“风水宝地”。
大余湾古村落体现了贴近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木兰山是大自然钟灵毓秀的杰作,木兰川是一条10公里长的画廊般生态山谷。大余湾位于木兰山东南坡,木兰川南端出口处,使得这一带绮秀的自然景致也有力地参与了大余湾乡土文化的塑造。这里村前屋后的山水都被纳入到村落整体规划布局里来并被分别赋予了独特的人文含意。
湾子里20余条细巷纵横分隔,很多墙壁上还能看到时代的标语。湾子里的“真诚药局”一定要去看看,走进院落,可以看到长方形的天井,古朴的木门木窗雕刻的十分精美,另外药局的柜台上还有些泡制的药酒蜂蜜等。来到主街道,据说大余湾先祖祖籍江西婺源,所以很多建筑风格带有徽派风格。